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做产品的经验,来与大家聊聊在“天朝”做产品有何不同,又有何弊端。
前两天,我所在公司的领导安排了一项任务,给前来面试的萌新产品经理准备一份面试、笔试的题目,我想了想,列了如下几个题目:
题目1:平常用的比较多的APP有哪些,列举至少五款,并分别说明对应的用途?
题目2:你觉得支付宝中,哪些功能让你印象深刻,解决了你的什么问题?举二个例子说明。
题目3:平常的支付手段,现在比较常用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以你对两款软件支付的理解,你更倾向于用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拿去给领导看的时候,领导说,这题目不行啊,太发散了,要弄点基础的,比如要如何做需求调研啊,写需求文档需要注意什么,原型设计时的动态面板有哪些用法……我无奈的点点头,转身离去——
不知在各大公司工作的各位产品大汪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天朝的大多数公司做产品,都有一种很强烈的束缚,在各种既定的框架内做事,在各种既定的流程内做事,长此以往,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好像是成长了,进步了,学到东西了,其实是我们的思维固化了,这个就是对的,那个就是错的,再难以接受新的东西。
天朝产品紧箍咒之定框架
一份需求文档中,要包含哪些要点?要有引言、项目介绍、需求说明、用例说明、非功能需求……
原型设计时要考虑哪些要素?为实现产品目标而设计,要考虑场景,要考虑交互体验……
平常用来画流程图的工具有哪些?Visio,Xmind,Edraw……
……
作为一个产品汪,你需要懂得很多,比如写需求文档的时候,一定要写一段模版式的引言,没有就不行,为什么呢?格式要求!你在画原型的时候,心中要默念:为实现产品目标而设计!嗯,要场景!嗯,要用户体验!这些是我们做产品的初衷吗?记得小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交代,要先在稿纸上写一遍,然后改正,等改正完了以后,再写到试卷上!哈哈,每次我都是在试卷上一气呵成,然后直接交卷。
我所理解的产品经理,就是单纯的一个设计师,就是那个想把心中想到的,大脑中浮现的那个产品、系统、软件设计出来的角色。这个也才算是驱动一个产品经理一直向前追寻的原动力。一个会写需求文档的人,一个会画原型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是产品经理呢?前几天,还有一个门外的同事问我,这个axure好不好学的,我也想转产品。我就很善意的笑了笑,这个挺好学的,一打开就会。
我们在为“产品经理”制定一个又一个的框架,告诉他们,你们要会这个,要会那个,等这些都会了以后,宣布: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产品经理了。这样的“产品经理”,现在市面上好像也挺多的,而且要价还不菲哦!当然,等面试过之后,等他实际进入工作以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他在这个“框架”内,的确表现良好。
天朝产品紧箍咒之定流程
请你描述一下需求调研的流程:
嗯,先准备,然后去聊天,聊天的时候,要注意引导用户思维,要把用户说的记下来,最后要形成一个成果给用户签字画押,齐活!
………
做需求调研的时候,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让用户签字,什么时候搞需求评审,一板一眼,各种流程,各种规则,各种要素全部都有人总结好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很方便的搜一下,各种很专业的讲解和分析就都出来了。
看一看,学一学,我们是不是就是产品经理了呢?
记得我第一次去现场做用户的需求调研的时候,当时一脸懵逼,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干啥,但是呢,当用户开始讲自己的要求时,我马上就知道自己该干啥了,因为我的脑海中已经模糊的浮现出一个系统的样子,我抓住机会,开始跟用户确认,这个流程要怎么判定,这个判定采用这种机制是不是可行……
等一次沟通下来,这个系统的大体功能已经基本明确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的再次确认了。
好吧,我走的好像是野路子。不过我私自认为,一个人适不适合走产品这条路,源自他自身是否具备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看到一个功能设置,可以想到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弊端是什么,然后再嵌套这个功能所镶嵌的场景,原来在这个场景下,确实这样设计的性价比是最高。所谓的什么流程,步骤,都是辅助性的,如果真的通过这些去选拔一个产品经理,对选择的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吧!被选择方,损失的是本来可以做其他事情而可能获得的更多收获。选择方,损失的是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的名额。
天朝产品紧箍咒之定思维
我所在的公司,之前曾经招进来一个有研发背景的资深产品经理,偶然有一次看到我在读一篇《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产品机会》的文章之后一脸崇拜的说,是梁宁老师的书!
我听到之后颇感意外,意外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他对作者的崇拜超过了对作品的认知;另一个是他居然没有就作品中的观点和我展开讨论,按理说,碰到这样的机会,是一定要切磋一番的,但是并没有。
那么,我形成了一个结论:他已经照单全收了这本书中的全部理念,这本书中所讲的观点,他全部认同,换句话说,这本书他“学”完了。既然如此,也就见怪不怪了。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这本书的价值,而是认为,我有我的思维方式,她有她的思维方式,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即便事后确认对方说的都是对的,那我也该提出点疑问来才对吧。
由此,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可能越是“资”深的产品经理,他的思维方式也会表现得越固化,越难以接受新的理念。当然一方面是由于产品体制变大所限,就像那些经典电视剧的续作一样,越往后越不好看。但是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在既定的框架内部思考,用既定的流程来完成任务,而不再用产品应该有的方式去创新!特别是在天朝这个重“团体”轻个人的氛围当中!
我们的思维已经固化,或正在固化,公司的制度和框架,前人工作中总结出的流程和规则,不断的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向固化转变,在重视“团队”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不得不向“团队”文化屈服,不断的削平自己,以便更好的融入团队,比如,领导会向我们推荐诸如此类的文章:怎么和研发更好的沟通,更有效率的沟通,更加友善的沟通。
因为只要稍微闹出点不太和谐的风格,马上就会被各大媒体、平台转发,接受道德拷问,比如之前那次策划和程序持刀对立的场景……尽管,“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初始的时候,是崇尚个性的,是崇尚自我的,但是实际上这些棱角早已被悄悄的包装起来了。我们裹衣前行,只为看起来过的还不错,从而越来越像一个“产品经理”。
我个人觉得,当一个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到达这一步以后,产品之路也就该戛然而止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的事业也随之终结,可能恰恰相反,他的事业才刚刚步入了高潮期……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锤子科技的消亡深感痛惜,因为它不止代表了一家企业的消失,更是代表了一种精神的挫败,在天朝的挫败。而这种挫败,恰恰在天朝是普通人很难承受的。
嗯,是到了该亮观点的时候了。在很多场景下,我们既需要展现自我,也更需要保护自我,所以有时候呢,也不得不藏起自己那点点孤傲的产品思维,用既定的框架和既定的流程伪装好自己,继续前行。说不定未来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崇尚自我的表现机会呢!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奋斗在产品岗位上,但却无法一展所长的产品汪们!与君共勉!
文章末尾,提一个小问题:如果一个产品经理被倒逼着,去学习了前期销售的业务知识,或是学习了后期程序研发的知识,那这个产品经理是不是就变得更强了吗?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