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听耳机还能把耳朵听聋了?别不信。“年轻人神经性耳聋的发病率是逐年上升的,我们经常会碰到有大学生来就诊,熬了个夜、蹦了个迪或者耳机戴了一晚上,第二天出现耳鸣、耳闷、眩晕感,甚至出现突发性耳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谢晓凤医生表示。
听力损伤,不是睡一觉就能好
90后不仅要防脱发,还要防耳背。你一定以为自己还年轻,睡一觉听力会自动恢复,对不对?
谢晓凤医生解释,要听到声音,内耳里面的毛细胞很重要,而这恰恰是不可再生的,掉一个少一个,随着人体的老化会“阵亡”,而过大的音量、持续时间太长会震坏听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除了破坏毛细胞外,高强度声音还会损害毛细胞与听神经的突触连接,早期损害可能听力学检查反映不出来,长期累积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伤耳的习惯,你中了几个?
“听力安全主要由声音的大小、持续时间和频率三个因素决定。内耳毛细胞受损的一个阈值是:连续8小时接触85分贝。当超过这个阈值,毛细胞就会疲劳受损。短期的、暂时性的听力损失,可以通过休息和治疗得到改善。而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一种缓慢的、进行性听觉损伤,是不可逆的。”谢晓凤医生说。
如果经常坐地铁,你会发现地铁一族的标配:一部手机+一副耳机。数据显示,地铁开动时的噪音可达85-110分贝,平均96分贝,相当于黄金时段的酒吧,在这种环境下听音乐或者追剧,音量势必要超过90分贝以上才能听得见。
也就是说,当你正在用美妙音乐盖过地铁噪音时,其实你的耳朵正在遭受重创。
还有一些人喜欢睡前听音乐,有时一觉醒来音乐还在继续!对于喜欢听相声的人来说,常有粉丝说郭德纲是伴其入眠的良药,醒来时多半是手机自动关机的吧,你知道你的耳朵有多受伤吗?
谢晓凤医生提醒,研究表明,当声音强度大于90分贝时,即可损伤内耳的毛细胞,而当声音强度大于100分贝,持续超过1小时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而超过110分贝时足以“杀死”毛细胞,如果此时你有一台能给毛细胞拍照的相机,你会发现毛细胞就像重碾之下的玻璃,不堪一击。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去打枪,由于没有戴保护耳罩,第二天耳朵总是嗡嗡作响,检查结果是噪音性耳聋……不仅长时间的噪音会对听力有损伤,短时间非常强烈的噪音一样杀伤力巨大。” 谢晓凤医生说。
对于喜欢戴耳机过夜的朋友,谢晓凤医生提醒,即使睡眠时将音量调整至安全分贝,整夜的刺激也会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此外,大脑皮层也会处于兴奋的状态,无法得到深度睡眠,反过来也会影响耳朵血供,形成恶性循环。
开公放、听收音机、电视机开过夜也是一样道理。长此以往不仅起不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听力下降和耳鸣接踵而至。
“另外,人体健康是一个整体,睡不好、劳累、吸烟等会造成耳内血管缺血,这种情况下毛细胞本身状态就不好,再戴耳机睡觉就会对听力造成双重打击,恶性循环,造成听力损伤。” 谢晓凤医生补充。
多大的音量才合适
美国医疗协会调查发现,20%的青年人存在听力损伤,该部分青年人40岁后很可能出现退行性听力下降,比正常人早20年。“除去工作的压力和睡眠质量的原因,更重要的缘由来自耳机的滥用和错误使用,这值得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谢晓凤医生提醒。
那么,多大的音量才合适?“60-60原则”是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时长不超过60分钟。
听力损伤,你感觉不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出现耳痛、耳鸣、耳闷感、眩晕感,患者还能感觉到,会及时来就诊,但,有些损伤通常是慢性的,不做测试普通人完全感觉不到。
“提醒高危人群,比方说经常接触噪音和经常长时间使用耳机的人群定期做听力筛查。一旦发现有问题,要及时就医。一般突发性耳聋在三周内要积极干预,三个月内也不要放弃治疗。原则是越早干预越好。”谢晓凤医生说。
耳机使用的几条建议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耳机,才不会影响耳朵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蒋怀礼医生给大家划了一下重点:
1、不在嘈杂的环境下用耳机,比如地铁、KTV、建筑工地等场所。
2、购买质量好的,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戴上降噪耳机,不会因噪音而提高音乐本身的音量。
3、减少入耳式耳机的使用,选择头戴式耳机。
4、遵循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时长不超过60分钟。
5、有氧运动时避免使用耳机。瑞典研究证实有氧运动时使用耳机听音乐造成的听力损伤要比平时高20%,因为跑步时耳部血供减少,更容易受损,另外音乐的节奏干扰步伐,大脑更易疲劳。
6、过度疲劳、熬夜、醉酒后避免使用耳机。
7、睡眠时不使用耳机。睡觉前30分钟左右的音乐有助安眠,但整夜的声音刺激只会加重疲劳。
8、已出现听力下降和耳鸣者最好避免使用耳机,并定期复查听力。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