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
淘宝双12超级红包领取入口:每天最多领3次 最高1212元
阿里云双11全球狂欢季返场继续 – 双核8G云服务器首年286.44元
国外开发者将搭载 Big Sur 系统的 Mac 电脑外接至触屏显示器,经过调试后发现可以正常进行触控操作,这说明系统内部是留了接口。更有说服力的佐证是,在搭载 M1 芯片的 Mac 电脑上,iOS 应用可以直接运行,如果加入触控操作简直是再合适不过。
不过这件事,之前包括乔布斯、库克在内的苹果高层都表示过,未来不会推出带触控屏的 MacBook。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比如把键盘面板换成触控屏?
Touch Bar 只是过渡,未来属于触摸键盘
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你在 MacBook Pro 系列上看到的 Touch Bar,就是在用触控操作代替功能键。它缺失了手感,换来了自由度,评论呈现两极分化。像截图这样的操作本来需要复杂的快捷键完成,利用 Touch Bar 可以方便很多。苹果的自带应用、第三方应用也能适配 Touch Bar,比如在 Safari 中直接点击 Touch Bar 中的标签页进行切换,在 Photoshop 中像浏览照片一样拖动查看历史操作。
说它“鸡肋”是因为学习成本高、操作不够直观,时不时还会遇到软件 bug。所以要把键盘全部替换成触控屏,恐怕还远远没到时候。
苹果用触控屏替代键盘的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iPhone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全新的触控操作比物理键盘更自由,同时给手机屏幕留足了空间。至于“手感”方面,iPhone 6s 中加入的压感屏能模拟物理按键的反馈,后来保留多年的经典物理 home 键,也变成了不可按压。用支持振动反馈的压感屏代替传统键盘,看起来并非不可能。
根据最近曝光的一个专利,苹果已经在研究如何给 Touch Bar 加入 Force Touch,使其能识别按压力度,提供更多功能,同时避免误操作,这很像是在给未来全面用触控屏替代传统键盘做准备。
苹果苦传统键盘久矣
在笔记本电脑上,传统键盘最大的原罪就是阻碍轻薄化趋势,因为想要手感就得留空间提供段落感,想要轻薄那就得牺牲掉手感。2015 年苹果第一次推行“蝶式键盘”,带来了极致轻薄的 New MacBook,然而这一决定在之后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除了敲击手感差之外,蝶式键盘的缝隙中也极容易掉入异物,造成卡顿、粘连问题,售后维修难度高、价格也高。经历了几次迭代、免费更换的政策,苹果终于在 2019 年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放弃蝶式键盘,重新用回剪刀式设计。
无论如何,这都不是苹果想要的答案,像 Touch Bar 那样的触摸键盘才是。
早在 2016 年,前苹果设计总监 Jony Ive 接受 CNET 采访时就说过:“现在大家看到的 Touch Bar 跟键盘的结合,完成度并不是很好。我们关注的是将触摸屏输入和基于显示屏输入的机械键盘手感结合在一起。”
概念图来自:Behance @Daniel Brunsteiner
在官方指南中,苹果一再强调“Touch Bar 是键盘和触控板的延伸,而不是屏幕”,其他要求还包括:
-
Touch Bar 不应该显示警告、信息、滚动和静态内容,或者任何分散用户注意力、影响工作的内容。
-
避免使用动画。Touch Bar 是键盘的延伸,用户不喜欢在键盘中出现动画。
-
颜色的使用尽量素雅、轻量。通常情况下,Touch Bar 的外观应该和实体键盘一样。
这显然都是在避免开发者和用户把 Touch Bar 当成显示屏。朝这个方向去想,即使未来 MacBook 的键盘面全部替换成触控屏,它主要替代的也是传统实体键盘的作用,此外还能充当触控板、画板,用户注意力是始终在显示屏上的。
概念图来自:Yanko Design
触控屏 MacBook 不会来得很快
关于笔记本电脑形态的探索,其实 PC 阵营已经尝试过很多种方案了,触控屏、触控键盘、分离式…… 然而这些产品没一个能成为主流,甚至沦为“鸡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问题。
Yoga Book 2
人们对苹果的触控屏 MacBook 抱有期待(更多是好奇),很大的原因就是苹果对生态的把控力、影响力极强,从这次 M1 芯片的 Mac 电脑就能看出来。未来如果苹果下定决心要“改变”什么东西,一定是从产品形态、系统、生态,全方位发力。当然这样的决定不会突然出现,就像 Touch Bar 的尝试一样,吐槽归吐槽,但影响不大,还能测试市场反应。苹果就像是推墙前先抠缝一样,边探索边改进,最后“大锤”搞定。
触控屏 MacBook 会不会来,我觉得答案不是唯一的。以现在 MacBook 的形态(键盘和显示屏不分离),如果只是为了方便 iOS 应用的操作,必要性不是很高,还会造成操作逻辑混乱。但未来如果 macOS、iPadOS 生态上进一步融合,MacBook 以分离式的形态出现(拆下来是 iPad,合起来是 MacBook),这样的改变才足够有说服力。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