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厂区外停留的一位面包车司机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疑惑:“我也好奇这家厂有没有开。”

这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厂区。蓝思科技方面给《IT时报》记者的回复是,“昆山园区一直没有运营”。

但这又是一个成立近13年的厂区。工商注册信息显示,昆山蓝思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注册资本2500万美元,仅仅比上市公司蓝思科技晚10天。从这家未开工的工厂开始,《IT时报》记者一路探寻,蓝思科技,这只曾经市值千亿、如今仅剩不到300亿的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一家有“拖延症”的工厂

“迟到”的实缴资本

如何联系到昆山蓝思?在蓝思科技官网的园区联络一栏中,记者没有发现昆山蓝思的联系信息。

不过,这并不是一家新公司,天眼查数据显示,在蓝思科技对外投资的18家公司中,成立时间比昆山蓝思更早的,只有蓝思旺科技(2006年4月19日)一家。这说明,昆山蓝思是蓝思科技的“元老级”子公司。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位于浏阳的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的手机玻璃生产线

彼时,蓝思科技是一家手机防护玻璃面板生产商,成立之初,客户包括摩托罗拉、HTC、诺基亚和三星等手机厂商。

蓝思科技真正的蜕变,始于2007年。那一年,苹果带着首代iPhone挤入手机市场,这部手机的玻璃触摸屏,便由蓝思科技生产。随着苹果订单的增长,扩产能成为蓝思科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昆山蓝思最初由香港蓝思投资设立,投资总额2998万美元,主要生产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特种玻璃)和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制造。

似乎在成立之初,远在湖南总部千里之外的昆山蓝思,被寄予厚望。根据当时的安排,昆山蓝思的设立,是为了满足苏州及周边地区厂商及客户的需求。

一位当地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当时蓝思科技把厂建在这里,是想把它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中心。但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们的(产)量没有起来,这个项目一直没有启动。”

金融危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生产放缓。根据工信部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手机生产增速仅为2%,从第三季度起开始出现负增长,11月降幅高达38%,创下彼时新低。

对昆山蓝思最直观的影响,是股东们的“漫不经心”。因资金周转等原因,昆山蓝思的首期出资实缴时间比原定的2007年3月31日晚了5天。

出资拖延现象,在此后愈演愈烈。2009年5月21日,昆山蓝思向昆山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将出资期限延长至2009年12月31日。而后,这一时间,又被申请延迟到了2010年12月31日。

股东最终缴足注册资本,还是在这个时间点到期后的一个月里,2011年1月25日。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资料来源:蓝思科技IPO招股说明书

从未投产的昆山厂房

不过,与此后投产的“拖延症”相比,实缴资本拖延的这点时间就不算什么了。

昆山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昆山蓝思科技计划于2012年年底引进设备,并于次年3月正式投产,预计年销售将超10亿元。

2012年,手机市场早已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一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大增至17.38亿部。推动出货量大增的,是智能手机、触屏手机的推广。

也在那一年,苹果相继推出iPad 3、iPhone 5、iPad mini、Retina MacBook Pro、等产品,并卖出了1.24亿部iPhone、5823万台iPad、3510万部iPod以及1810万台Mac。

与此同时,蓝思科技当年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116.31亿元,全年净利润则接近20亿元。但营收数据背后,则是66.87%的资产负债率和76.27亿元的负债。这反映出蓝思科技还在开疆扩土,进行一轮又一轮扩产能。

也在那一年,昆山蓝思建造了5栋厂房,并完成厂内建筑。该年3月中旬,蓝思科技获得了“关于对蓝思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年生产智能手机触控玻璃面板6000万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昆环建[2012]0751 号)。

此外,2012年1月4日,昆山蓝思还认证了中国海关进出口信用。

然而,昆山蓝思并没有开工,有了下一个进展,还是在4年后。

2016年2月25日,据《昆山日报》报道,千灯镇在与蓝思科技进行多轮洽谈后,“终于确定2016年蓝思科技项目在千灯实质性运行”。

据《IT时报》记者了解,2016年蓝思科技触控面板项目总投资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亿元。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20亿元的规模。

尽管从2015年起,蓝思科技财报便不再披露其第一大客户便是苹果,但蓝思科技的业绩还是受到了苹果的拖累。2016财年,苹果终止了2001年以来的连年业绩增长,营收为2170亿美元,同比下滑9%。

业绩下滑的原因,是智能手机市场增长速度开始疲软。IDC报告称,2016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共出货了14.7亿台,虽是彼时历史最高的出货量,但相比2015年的14.4亿台,增速只有2.3%。这意味着,智能手机曾经的辉煌告一段落。另一边,蓝思科技也在2016年度,首度出现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

这一次,昆山蓝思对外宣称的开工时间,似乎不幸踩中了行业变化的节点。

《IT时报》记者发现,直至今日,开工依旧是个泡影。

记者尝试拨打昆山蓝思工商注册信息中的电话,试图了解昆山蓝思迟迟未开工的缘由。但对方得知记者身份后,旋即挂断了电话。

“该资产在未来将进行合适的运作。”这是蓝思科技方面给出的回复。

另一边,《IT时报》记者在瑞华会计事务所为蓝思科技出具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其他关联资金往来情况汇总表的专项审核报告》中,发现了一个离奇现象。从2015年起的四年间,并未开工的昆山蓝思向上市公司分别借款720万元(不含48.98万元利息)、715.62万元、900万元(不含101.76万元利息)以及600万元(不含146.04万元利息)。

截至2018年底,昆山蓝思已累计获蓝思科技借款3852.65万元。此外,昆山蓝思还累计获代垫款77.87万元。但在这四年间,昆山蓝思均未出现一笔偿还。

此外,据蓝思科技招股说明书,2012年度至2014年度,上市公司为昆山蓝思支付的预付款余额分别为411.18万元、64.83万元和92.72万元。

蓝思科技是否放弃了昆山蓝思这个厂区?昆山蓝思这家并未开工的企业,为何需要频频借钱?《IT时报》记者曾发邮件联系蓝思科技方面,不过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一家“跌跌不休”的明星公司

曾经的高光时刻 始终未停的高负债

把时间再分割一下。2015年3月18日蓝思科技上市,是其董事长周群飞的高光时刻。

资金热捧,蓝思科技连拉13个涨停。在上市后的第47个交易日里创下151.59元/股历史新高。如果按照2015年6月2日总股本6.73亿股算,彼时蓝思科技的市值一度高达1020亿元,成为创业板第一股。

随之而来的,还有周群飞的传奇:一个初中学历的打工妹,在三十年后成为中国白手起家女首富的逆袭故事。据胡润百富榜,2015年周群飞、郑俊龙夫妇以500亿元身家,排在并列第17位。

但在鲜花与掌声背后,似乎还隐藏着另一个故事。在IPO募资15.94亿元后,蓝思科技又抛出了一份《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发行不超过1亿股,募资不超过60.26亿元。

此时,距离上市,还不足三个月。

而在一年后,该定增方案调整为以58.84元/股发行5384.09万股,募资31.68亿元,用于“蓝宝石生产及智能终端应用项目”和“3D曲面玻璃生产项目”。这一举措,被当时不少人理解为,蓝思科技在为传言采用蓝宝石屏的iPhone 6做生产准备。

定增仅过去一年,在2017年5月份,蓝思科技又抛出了一份可转债预案,发行规模为48亿元,期限6年。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

根据此前蓝思科技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香港蓝思拥有“蓝思转债”发行总量75.17%的优先配售权,如果100%参与配售,香港蓝思(实控人为周群飞、郑俊龙夫妇)将配售36.08亿元。而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在路演现场,蓝思科技前董秘彭孟武表示:“在现有政策许可前提下,主要股东和高管都将积极参与本次可转债的认购。”

结果12月8日,持有上市公司75.17%股份的大股东蓝思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直接放弃了认购,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网上投资者放弃了6.07亿元的认购金额。据报道,这在当时创下信用申购以来的最大弃购案例。

对此,蓝思科技表示,香港蓝思作为境外法人,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对境外身份的控股股东行使可转债优先配售权没有明确的配套法律支持,最终未获批文。

首发当日,蓝思转债破发,收盘报95.709元,跌幅为4.29%。截至发稿,蓝思转债的收盘价为99.401元,仍低于首发票面价格100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1日,蓝思转债再度下调转股价格至10.46元/股,其最初的转股价格为36.59元/股,期间还经历36.5元/股、24.18元/股以及16.08元/股三次调整。

与此对应的是,截至8月8日收盘,蓝思科技股价为7.43元/股,对应市值仅285亿元。从高峰期的破千亿市值,到如今市值不足300亿元,蓝思科技股价的起起伏伏,如同一场梦。

如果蓝思科技通过IPO、定增以及发行转债,合计募资95.71亿元,令投资者担忧这家苹果概念明星公司的债务压力,那么再来看看它的间接融资金额(通常为银行贷款),414.21亿元!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数据来源:Wind

上市以来,蓝思科技走得并不容易。自2015年上市以来,蓝思科技的每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09%、40.87%、52.98%和60.39%。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蓝思科技的流动负债合计186.82亿元。这说明,一年内蓝思科技需要偿还186.82亿元的债务。

与之相对应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蓝思科技的流动资产数据,合计132.6亿元,其中货币资金51.75亿元。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数据来源:同花顺

蓝思科技短期的偿债压力,可想而知。

扣非前后,净利润“冰火两重天”

周群飞一定没有想到,2018年,这位还没坐热中国女首富宝座的“玻璃女王”,财富缩水至395亿元,仅排在胡润百富榜的第57位。

随着身价一同下滑的,还有蓝思科技的业绩。根据2018年的财报,去年全年,蓝思科技的营业收入达到277.06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6.94%,但净利润只有7.04亿元,同比下降65.59%。而扣非(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亏损4亿元,同比大挫121.44%。

为了维持盈利,蓝思科技靠的是两根“救命稻草”。

在年报非经常性损益一栏,《IT时报》记者发现,蓝思科技获得5.78亿元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此外,蓝思科技将大客户8.69亿的研发补助,也计入了非经常性损益。

对此,蓝思科技前董秘彭孟武曾表示,在会计处理上,以前这块研发补助收入大多摊入主营利润及毛利中,较难单独列示,这次则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并列为非经常性损益。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此前没有把大客户补贴计入非经常性损益,蓝思科技之前的扣非净利润会大打折扣呢?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上市以来,蓝思科技每一年度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0.96亿元、7.58亿元、18.68亿元和亏损4亿元。

另一个问题是,谁是“中国好客户”?市场对此猜测不一。有观点认为是苹果,也有人认为是机型不断更迭的国产安卓手机制造商。

蓝思科技也做过一件“感动客户”的事情,受助者是当时新三板转中小板的宇晶股份。

2018年一季度,宇晶股份的预收账款达8125.93万元,接近2017年全年的数字1.02亿元。三个月差不多完成了一年的业务,原来是蓝思科技在慷慨解囊。在招股书中,宇晶股份表示,蓝思科技、长沙蓝思以及东莞蓝思预付金额分别为3100.39万元、2942.47万元和1649.6万元。

蓝思科技是宇晶股份的第一大客户,2018年度贡献了65.53%的销售额。

除了业务上的来往,蓝思科技是否和宇晶股份有着其他关联?对此《IT时报》记者在深交所互动易上留言。截至发稿,宇晶股份仍未回复。

受制于人 前有苹果后有华米OV

与宇晶股份依赖第一大客户一样,蓝思科技也深陷“苹果魔咒”。一荣俱荣,则是上市之时,借着苹果概念股的名号,蓝思科技走上风口浪尖。

但随着苹果销量下滑,蓝思科技的业绩也受到反噬。2018年,蓝思科技外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0.87%,较前年下降10.56个百分点,而国外业务的毛利率也从2017年底的30.19%下降为25.94%。同期,蓝思科技国内业务的毛利率则只有14.62%。

对此,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告诉《IT时报》记者,相对国内厂家,苹果对玻璃面板的要求更高,因此相应收购价格会更高。“目前,蓝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户还是苹果。”他补充道。

8月7日,苹果披露最新财报,今年3月31日至6月29日苹果总销售收入达538.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但公司净利润为100.44亿美元,同比下滑12.80%。即便采用了降价政策,但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还是大幅下滑14%。

周群飞还是做了准备。在伟创力被华为“踢出”供应链体系之际,市场上便有传言称,蓝思科技将会接受长沙伟创力一期项目。甚至在股吧中,不少声称是接近蓝思科技方面的网民,信誓旦旦地表示传闻属实。但随后,有媒体报道称,蓝思科技否认了上述传闻。

这不妨看作是蓝思科技一次对5G手机的示好。5G手机的3D玻璃应用,或许是蓝思科技的又一根救命稻草。

由于5G的频次更高,波段更低,绕射能力差,传统的金属背壳对信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3D玻璃不仅可以避免这一现象,与2D玻璃相比还具有硬度高、不易碎等特性,赶超了成本高但易出现裂纹的陶瓷面板,与5G手机相契合。

另一方面,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3D玻璃市场规模达到156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200亿元。

一家13年未开的工厂疑云:曾经创业板明星股路在何方

争夺这片百亿市场,看上去很美,但已有多家企业虎视眈眈。据了解,目前排在第一梯队的是蓝思科技、伯恩光学以及比亚迪等公司,而亚华、瑞声科技、星瑞安等公司也争夺这一风口。

拥挤的赛道,开始酝酿出一场“肉搏战”。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在孙燕飚看来,无论是蓝思科技2018年度扣非净利润亏损,还是星星科技2018年度业绩亏损,都反映出3D玻璃行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由于3D玻璃企业位于产业链中游位置,议价能力落在了下游的华为、OPPO、vivo等设备终端手中。

根据IDC报告数据,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049亿部,同比下滑4.14%,而国内出货量同比下降10%,正经历着大衰退。

即便是5G手机诞生,似乎并不能短期内扭转手机行业的颓势。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内5G手机换机潮的爆发,很有可能要到2020年底甚至2021年上半年。

“救命稻草”3D玻璃价格跌一半

目前3D玻璃主要用于高端机型,但高端机的销量也在萎缩,因此3D玻璃生产商不得不从中低端机上找机会。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压成本,争夺微薄的利润。

根据东吴证券在2017年5月份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当时生产一块3D玻璃成本约75元。当然,随着良率提升,制造工艺逐渐成熟,成品率提升,3D玻璃的成本会降低。

但另一面,孙燕飚告诉《IT时报》记者:“去年一块手机3D玻璃面板的售价在80元左右,今年价格很可能会跌破40元。”

此外,据触控行业杂志《旭日显示与触摸》粗略统计,按2018年上半年的产出核算,3D玻璃盖板上约整体亏损10~15亿元,基本上处于每生产一片3D玻璃盖板就亏损超过10元以上的情况。

如何活下去,这是3D玻璃企业面临的难题。在去年年报中,蓝思科技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尽管具备了蓝宝石、3D曲面玻璃、精密金属结构件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但是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到大规模应用,公司还需要经历过市场的考验。

这不仅仅是公司内部良率、成本控制以及大批量供应的考量,还需要面对下游终端品牌厂商的产品设计、技术更新升级、宏观经济景气程度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外部因素。如果市场效果未能达到预期,那么蓝思科技很可能要面临投资失利的风险。

这一次,在3D玻璃上押注,蓝思科技的未来会怎样,没人知道答案。

今年7月中旬,蓝思科技披露了一份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1.24亿元至1.7亿元,同比下降127%至137%。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约为1.96亿元。

仍在亏损的蓝思科技,还能等多久?昔日中国女首富,能否再次迎风飞行?只有时间能解开这个谜题。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