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当人类文明与大数据融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数据读心术,被“操控的选举”

2018年3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 被曝出负面新闻: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Facebook 网站上 获取了8 700 万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随后被用于多个国家选举中的选民分析,2016 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经雇用这家公司,这引发了关于数据操纵选举的批评,直逼特朗普当选的合法性,触目惊心。

当人类文明与大数据融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在选举中大量使用数据的做法,起源于美国第44 任总统奥巴马。2008年,他第一次代表民主党参选期间,建立了专门的个人竞选网站,收集了1300 万人的个人信息和邮箱地址。在此之前,大规模的营销和宣传活动一般使用“信息群发”的方式,但奥巴马放弃了这种方式。他雇用了一批数据科学家,尝试通过数据对选民进行分类,向不同类别的选民推送不一样的定制信息。到2012年,奥巴马竞选连任,这时候Facebook 已经聚集了8亿用户,奥巴马的个 人竞选网站实现了和Facebook 联动。

这两届总统选举都以民主党大获全胜告终,奥巴马使用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也成为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在此之后,共和党痛定思痛,决心迎头赶上。个别共和党“大佬”开始和技术极客交朋友,出资参与他们成立的数据公司,其中有一家就是Facebook 风波的主角剑桥分析公司,它于 2014 年成立。

这家公司之所以叫剑桥分析,和它的团队和数据来源有关。剑桥大学心理系有一名年轻的研究员科根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在Facebook 上推出了一个小小的程序,它宣称可以免费提供性格测试, 参与者还可以得到一个 5 美元左右的现金红包。这也是今天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毛钱掉在地上,很多人都懒得弯腰去捡,但对互联网上的一毛 钱,大众趋之若鹜,抢得不亦乐乎,最终 32 万人参与了科根的调查。

是时候揭下互联网的“免费”外衣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是免费的,但使用者其实付出了对价—我们交出了“数据”。

32 万人如何突变成8 700 万人呢?这是因为Facebook 精心设置的“缺省”隐私政策,即如果用户没有特别表态,他的个人信息就对他所有的朋友开放。放到科根爬虫的工作场景中,这意味着除非一个人的朋友已经特别声明自己不愿分享信息,否则科根的爬虫在扒取某人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把他朋友的信息一并 扒取。于是,虽然参与科根测试的用户只有区区32 万,但凭借缺省许 可,这些“种子”最终开枝散叶,科根裂变式地收集到了 8700万用户的信息。

科根之后转手,8700万人的数据在云端悄无声息地归到了剑桥分析公司的名下。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剑桥分析公司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公开数据,玩出了大花样。他们把 8 700 万人的社交数据和美国商业市场上2.2亿人的消费数据进行匹配、组合和串联,找出谁是谁,然后就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专长、政治立场、观点倾向等上百个维度给选民一一打上标签,进行心理画像,建立心理档案,再通过这些心理档案开展分析,总结出不同人群的希望点、恐惧点、共鸣点、兴奋点、煽情点以及“心魔”所在。

当代大数据“读心术”就此诞生了。

掌握了一个人的“心魔”,就可以评估一个人最容易受哪种信息的影响,就可以知道信息该如何包装、如何推送,才能搔到接收者的痒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些精准投放的宣传资料,就好像一颗颗用数据调配的药丸,被推送给选民反复服用,之后慢慢地发生作 用,最终引导选民做出药丸配制方预设的政治行动。 从本质看,这是互联网的精准广告投放技术在选举中的应用。

大数据不仅仅是科学,还是技术,它是科学和技术的混合体。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