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观点]知网垄断有错 但免费午餐没道理

这也是翟天临“不知知网”让外界哗然的重要原因。既然是基础设施工程,必然离不开公益属性。在不少人看来,知网这类知识数据库,应该属于社会公共产品,不该具有排他性,更不该设立门槛,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免费的信息分享和检索,更有利于社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知网的收费行为不合理。事实并非如此,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到欧洲的羊皮书,知识从来都是如珍宝般的奢侈品。获取知识,一直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观点]知网垄断有错 但免费午餐没道理[观点]知网垄断有错 但免费午餐没道理

认为知网该免费的逻辑,其实还是将免费午餐当做理所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知网于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目前其母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虽然它得到了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但并非政府项目财政工程,要求一家企业为全社会提供免费午餐,未必说得过去。

其实不只知识的生产有成本,将知识整合进一个平台,同样工程量巨大。知网扮演的是文献资料的网上搬运工角色,要做到文献最全,就得同各个学术期刊、高校展开谈判,以支付版权费的形式,获得文献发布的权利,这个过程会产生不小的交易成本。

大家在享受知网丰富的资料库时,基于下载论文的付费,一部分便是支付知网作为中间商在平台搭建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另一部分,则是付给了学术期刊或者作者。高校大学生可以免费使用,正是因为学校统一付过费了。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质疑,自己的论文上传后,并没有得到任何收益,自己下自己的论文反而还要花钱。知网真正的问题恰恰在于,它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收益分成机制,平衡学术期刊、知网平台和创作者三方的利益。

比如随着版权意识的完善,很多期刊都会在接受来稿时明确说明,文章将上传知网,随之产生的版权增利,会和稿酬一起发放给作者。当然,这种规范的处理方式毕竟是局部,相对来说创作者处于弱势者地位,知网背后的授权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均问题大面积存在——2008年,78名硕、博士联合状告知网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一共有21起获得法院支持。

但即便如此,对知网的批评,也不该滑向免费午餐和盗版有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付费就该是一种常态行为。

像很多人都提到几所高校不堪知网坐地起价的收费,这里面有垄断的嫌疑,但另一方面,也是版权意识提高之后知识分享、传播成本提高的结果。那些学术期刊和作者,不再愿意文章被廉价甚至免费传播,这必然会导致整条产业链的成本上升,进而转嫁给高校。

“知识付费”这几年逐渐流行,中国的知识产权概念和版权意识,同样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被正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几年的各大影音平台,都拥有大量未授权的国外电影,现在早已销声匿迹。其实不只是知网,拥有《柳叶刀》等产品的全球最大科学出版集团之一爱思唯尔,同样会对其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进行昂贵的收费。此外,付费订阅更是国外媒体的一种常态,英国《卫报》就拥有80多万付费用户,外界并没有因为新闻的公共性,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媒体提供免费午餐。

知识当然应该付费,也只有付费才能激励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真正值得讨论的,是知网的收费标准、模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

在指责知网垄断时,很多人认为它市场占有率高、能坐地起价,就是垄断,比如其官网明确标识着“唯一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标语。这种理解未必准确,《反垄断法》所要规制的,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但目前来说知网有替代性的产品,如万方、维普等,并不构成限制竞争。

当然这不是说知网没有垄断嫌疑。在独家授权的领域,《反垄断法》明确禁止“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知网的收费标准难逃此嫌疑。而且像此前因为最低充值50元且余额不退,也属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知网最终才会败诉给大学生。

对知网的批评,不能将收费理解为原罪,倒退回免费午餐有理的泥潭。质疑的矛头更应该是收费是否透明合理,以及是否存在垄断。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有垄断,考虑到知网先行者的角色,也不该一棍子打死,不然中国的智力市场永远无法进入法治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作者黄策舆 为人民网公共政策研究员)

相关文章:

知网们的“垄断”生意经

中国知网“打假”有功 自己是否“干净”?

知网被指垄断 学术界:应规范商业数据库行为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