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币值皆跳水 加密钱包还会是兵家必争之地吗?

币值皆跳水 加密钱包还会是兵家必争之地吗?


曾几何时,钱包和交易平台是离币最近,也最不可缺少的两个产品。交易平台早就开始了没有硝烟的战争,各方大佬抢占高地,把交易平台打造成数字货币界的银行,钱包则一直比较低调,如同隐匿在交易平台后的“影武士”。但交易平台想要做大做强,又离不开这位影武士。

 

数字交易所现状

数字交易所的建立模式明晰:项目方发起区块链项目、投资者购买项目方代币、搭建起数字交易场地,其运营模式与传统交易所也很相像,主要来源是代币在平台流入流出产生的手续费。例如,货币Pro的手续费为每笔交易的0.2%,币安则收取每笔交易的0.05%,而这两个手续费数值,也是绝大多数数字交易所手续费的区间。除此之外,还有上币费、基金投资收益等等。据国外财经网站统计,在数字货币交易鼎盛时期,币安每天可以收取手续费348万美元,火币Pro可收取229万美元,换算成年收入,则平均在10亿上下。可以说,交易所太赚钱了。

于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和用户体验度也提上日程。数字交易所如同金库,比起传统的交易所又少了一层“物理防御”,一直备受部分无道德底线的黑客觊觎。自数字交易所出现以来,因受黑客攻击而损失的金额高达20亿美金,这是非常庞大的一组数据,同时,对账难、权限难分配、私钥分散等管理问题,以及通道对接技术难度大、需要自主搭建节点服务器、后期运营数据同步成本高等技术问题,也始终困扰交易所的扩大。这就致使加密钱包虽然身为“影武士”,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是“扼咽喉而联通四方”的战略要地。

但,随着币圈寒潮来临,大量交易所倒闭。有的是因为被查封;有的是因为资金盘断裂;有的是收益太低后期运维成本太高,收支无法平衡;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黑客攻破系统盗走资产,平台资金链无力偿还用户资金以及监管问题被迫关门等等。寒冬淘尽中小交易所,只剩下可以抗过熊市的垄断市场流量的头部交易所。这些大型交易所也在创新模式,比如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来吸引流量,试图挽留住用户并保持交易量水平和交易深度。没有新用户和新流量的当下,交易所都在开源减耗,钱包的处境又是否会一样尴尬呢?

 

币值皆跳水 加密钱包还会是兵家必争之地吗?


数字钱包的盈利点

小编认为,钱包虽然是“影武士”,却又非全然的交易所傀儡,而是有自主意识(自我价值)的。先来看看钱包的盈利模式,一般大致有四个方面:交易、广告、节点、引流。

“交易”模式非常好理解,即依附交易所,为交易所和企业提供专业级数字资产安全支付系统,提供专属区块链资产场景化服务、多币种多钱包管理、资产批量处理和私钥多重加密存储,提供更加可靠、安全、同意的数字资产支付结算服务。

“广告”这点也不需要特意解释,广告无论在中心化模式还是去中心化模式都是非常成熟的模式。钱包作为区块链的入口,附带信息推送来进行一个额外收益维持运转。比如EOS地址就有精准的广告投放。后期成熟的钱包可以考虑和项目方联合投放,以用户不排斥的方式提高广告转化率。

“节点”之争,即是超级节点背后的利益之争。比如之前币圈的热门事件“EOS的节点分红之辩”,EOS社区就分红的利弊分析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无国界的集体讨论。钱包也可以参与进来,利用分红的代币孵化生态,吸引流量。

“引流”是基于钱包的一个特殊属性上的,即钱包是币圈的入口。钱包、交易所、DApp其他产品会慢慢营造出一个生态圈。钱包可以像微信、QQ、支付宝那样,成为一个一键登录其他DApp产品的入口,通过钱包可以迅速融入其他区块链应用,在给应用和交易平台引流的同时,又能强化这个去中心化的生态圈,可谓是良性循环的推动器。大概会有人觉得,这项功能并不只是钱包可以做到,资讯软件或者交易平台似乎也可以。这里就有两个问题,资讯平台引入的流量是“虚量”,因为资讯平台的使用者并不一定是参与者,或许只是旁观者,那么这个“虚量”的效果和能带动的盈利点就比较小,而交易平台可能大概并不想把自己的流量引给别的平台。

由此可见,哪怕在寒冬的熊市,数字钱包仍旧是不可或缺不可抛却的。交易所需要它来稳定流量,未来的区块链生态也需要它来链接。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