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动物从水中提取氧气来呼吸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动物从水中提取氧气来呼吸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漫画相关知识中解释了半人类、半亚特兰蒂斯人的“海王”和他的亲友们是如何在海洋深处呼吸的。他们可能有鳃,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来,毕竟这一物种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不过言归正传,现实世界中的生物究竟是如何在水中呼吸的呢?

地球的大多数海洋、湖泊和河流中都含有大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但我们的肺无法对其进行处理。然而,水生生物们却演化出了多种获取水中氧气的方法。

一种古老的方法

有些动物,比如水母,可以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水中的氧气。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助理教授瑞贝卡·赫尔姆(Rebecca Helm)介绍,这些生物体内的消化腔有双重用途:一是消化食物,二是让氧气与二氧化碳在体内四处弥漫。

事实上,地球最早的微生物生命获取氧气的方式与水母如出一辙,也是让氧气扩散到全身各处。据《无脊椎生物:水母的科学与脊椎骨的艺术》(Spineless: The Science of Jellyfish and the Art of Growing a Backbone)一书作者茱莉·伯沃德(Juli Berwald)指出,这类呼吸方式约出现于28亿年前,也就是蓝菌开始向大气中排放氧气之后的某个时间。

“因为它们只有外细胞层与内细胞层,内部都是胶装物质、没有细胞,所以它们并不像体内拥有正经组织的动物一样,需要那么多氧气。”伯沃德解释道。

不过,通过扩散法“呼吸”也有其缺点。

“要将氧气输送到身体较远的末端,这种方法比通过循环系统慢得多。这也许限制了水母的体型大小。”伯沃德补充道。

“后门法”

有些棘皮动物也会通过扩散法呼吸,空气可透过表皮进入体内。海星、海胆和海参都属于棘皮动物。

据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克里斯托弗·玛(Christopher Mah)介绍,海星可在海水流过皮肤上的凸起物“皮鳃”(papulae)时、以及沟状结构“管足”(tube feet)时,吸收水中的氧气。

但有些类型的浅水海参却有着不同的呼吸方式:在肛门附近的体腔中长有用于呼吸的“树状”结构。用克里斯托弗·玛的话来说,它真是名副其实地“用屁股呼吸”。

“基本蓝图”

鱼鳃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呼吸系统,利用一套血管网络从鱼鳃中流过的水中提取氧气,再通过鳃膜将氧气扩散到体内。

路易斯安纳尼古拉斯州立大学生物学院助理教授所罗门·戴维(Solomon David)表示,大多数鱼鳃都遵从一套“基本蓝图”。

“它们能够实现气体的逆流交换,即从水中抽取氧气,同时将呼吸废气排入水中。”戴维指出。鱼张开嘴时,便会有一股水流从鳃上流过。鱼鳃中密布的血管便可从水中获取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有点像我们肺泡中的毛细血管。”

不过,不同鱼的鱼鳃并非完全相同。戴维表示,为满足不同的氧气需求,不同鱼类的鱼鳃结构差别很大。例如,一种喜欢快速游动的金枪鱼的鱼鳃就与喜欢“守株待兔”的鱼鳃区别迥异。

“如果你是一位活跃的捕食者,随时都在四处游动,你的鱼鳃结构就要满足更高的氧气需求。”戴维指出。

就算是同一种类的鱼,个体的鱼鳃形状也会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其所处水域中的氧气状态。研究显示,若生存水域受到污染,鱼鳃的形状也会为了适应环境而有所变化:为阻止水中污染物进入体内,鳃丝会变得越来越紧凑。

一些水生两栖动物也有鳃,头上长有向外伸出的分支结构。这种特征一般只出现在动物幼年时期,大多数物种成年后就会消失。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水生态学家克里斯汀·赫施特(Kirsten Hecht)指出,部分水生蜥蜴则能把这一特征一直保留到成年。

有一种名为肺鱼的鱼类,其鱼鳔结构特殊,因此它们既可在空气中呼吸、又可在水中呼吸。肺鱼在幼年时期也长有外鳃。“但几乎所有肺鱼的鳃都会在成年后消失。”赫施特解释道。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