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关于“流言蜚语”:或许并不都是坏事

这次的这条流言,是真实的吗?于是,借口找地方洗一下手,他进入了这间小店的后厨区域一探究竟。在那里,他看到很显然是刚从水龙头中接满的一桶桶的自来水,而不是从被认为较为安全的矿泉水站送来的那种桶装水。

传言得到证实了。出于对食物安全的顾虑,他马上告诉他的妻子,不要去那家店吃饭,他说:“人们之所以相信传言,大概是因为相比报告管理部门,传言传播的速度更快。”

人们常常鄙视,甚至反感各种“传言”以及“小道消息”。但有时候,尤其对于一些小型团体来说,它会显得十分有用。

这里先要对“传言”(gossip)做一下定义区分: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到“传言”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流言蜚语”,或者说,对一个不在场的人,在他背后说他的闲话。但在科学研究中,这种定义会更加学术化一些。在社会科学中,“gossip”(“人际流言”或“人际传言”)这个词一般被定义为:人们对于一位不在场的人进行信息交换,对其进行评价,正面或负面的。

这种非正式的交流管道是人类分享信息的关键方式。“人际流言”是社会合作的必要方式,很多时候,这种交谈方式加强了人际联系并催生了很多社会范式。

或许和你的第一反应不太一样的是,“人际流言”很多时候并不都是负面的,甚至你可能会感到意外:大多数人际流言都是正面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其中一项在英国开展的有影响的研究显示,大约仅有3%~4%的人际流言是恶意的。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正确区分“人际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ur)。两者相比之下,人际流言更加局限于一个小圈子。正如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詹尼佛·科尔(Jennifer Cole)所说的那样:“人际流言不是关于某个环境中所发生的事,它更多是关于人。”

这种传言有时候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信誉产生影响。巴尔的摩大学心理学教授萨利·法莱(Sally Farley)表示:“这类传言通常都是真实的。因此,如果某条消息是假消息,其实它应该被归入谣言更加合理。”

关于“流言蜚语”:或许并不都是坏事

‘Me too’

去年西方娱乐圈最大的新闻之一便是好莱坞大佬,导演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被爆性侵和骚扰多位圈内女性的事件。这一事件后许多有同样或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出来发声,她们还在社交媒体上和示威游行中打出了“我也是”(Me too)的标语。

这起事件过去一年之后,BBC记者对法莱教授进行了访问,讨论了关于在正常渠道缺失的情况下,人际传言这类非正式的私密信息渠道是否可能在保护女性免受性侵害方面发挥作用。

法莱教授表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实#MeToo运动确实可以归入人际传言的范畴。”她说:“我相信这场运动是女性反击并重新获得力量的一种方式。”

当然,传言的范畴远不止于此。正如法莱教授所言:“人们总是渴望知道他人的信息。因此当我们无法从正式渠道获得这样的信息时,尤其是当你的地位比较低下,很多时候我们会依赖于一些非正式的渠道去了解信息,其中就包括人际传言的渠道。”

另外,尽管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是女性相比男性更爱传播各种“闲言碎语”,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男性与女性在“人际传言”方面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男人们之间传递这些信息更多的目的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励,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作是“信息交换”或者“保持信息更新”;而女人们更多的是真正的“闲言碎语”,她们更喜欢花边新闻,并且通常会带有许多细节信息,说的时候还会加入非常生动的语调语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男人们之间的那种信息交换可能听上去并不像是“人际传言”,但实际上这也是其中的一类。

名人传言

尽管一般情况下“人际传言”是关于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人,但社会上的名人也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传言对象——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媒体对这些人的关注度实在太高了,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幻觉,似乎我们对这些人也很熟悉,尽管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一回事。

这类传言同样具有超越娱乐消遣的更深层次意义。仅举一例,有些在性倾向或性癖好方面与主流文化存在不同的人士,他们很多时候会用那些名人的性绯闻或传言来作为试探谈话对象态度的方式,并以此开启一段对话,甚至谈论自己的情况。

对此,美国波士顿伊曼纽尔学院的传媒与媒体学教授安德里亚·麦克唐纳(Andrea McDonnell)指出:“有些时候,名人绯闻会被作为一种谈话的‘引子’,以便引入一些通常可能会让谈话的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自在的话题,用名人的轶事作为引入,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这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更大的趋势——比如假新闻的传播。当麦克唐纳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始对美国出版的一些名人轶事杂志进行研究之后,她意外地发现,她所联系的那些记者们告诉她,这些名人轶事杂志的“假”正是让她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当她们费尽心思辨别出哪些消息是真哪些消息是假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

麦克唐纳表示:“正如假消息和假新闻正在在从路边小报逐渐向主流媒体渗透一样,我们也看到名流文化正从边缘地带逐渐抵近美国政治版图的中央位置。”

她进一步指出:“当这种趋势逐渐进入记者与新闻媒体领域时,真正的危险将开始显现。在这个领域,报道新闻并非仅仅处于娱乐目的。现在,我们的公众在获取信息方面陷入了信任危机。”

传言的力量

关于“流言”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之一是:那些通常被剥夺了权利和影响力的团体,可能会透过他们自己的渠道或者对事实真相做出自己版本的解释,并借由这些“私下”的做法获得影响力。

这样做有时候会带来有益的结果——比如女性们相互提醒,提防娱乐圈那些大权独揽,但具有性侵恶习的大佬。但有时候这样做又会带来负面恶果——比如一些失实的传言有时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名誉并引发暴力。

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在于:有时候人们相信这些传言,甚至胜过相信他们自己的亲眼观察,这部分是因为告诉你这些传言的人往往是我们熟悉的人。考虑一下脸书(或者中国的微博)作为一项广受欢迎的信息来源。在上面你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儿时伙伴或者自己的亲人分享了一篇政治文章,或许平常你不会去留意,但此时的你往往更倾向于相信这篇文章的观点,因为它来自于一个你所信任的人。人类是一个社会性物种的事实让我们变得更加容易被操控。

不过,恶意的传言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被很快平息下去。这是因为我们一般会在听到某个传言时很快的进行下意识判断,我们会评估传播这条传言的人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评估的结果是认为这人传播这条传言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便于他自己获取某种利益,那么我们一般会更倾向于不相信,不扩散这样的传言。

法莱指出:“聪明的人会意识到,那些每天都在议论别人的人极有可能也会在自己背后议论自己,因此对这样的人会有提防。尤其是当他们传播的消息基本是负面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喜欢那些每天把大把时间都放在谈论垃圾信息上的人。因此,简单来说,人们更尊重那些对传言有选择的人。”

但有时候,传言的后果可以变得很可怕。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地区,人们对于巫术的深信不疑让我们见识了传言有时候可以带来怎样严重的恐怖和暴力。在坦桑尼亚,人类学家西蒙·梅萨吉(Simeon Mesaki)说,他的妹妹和阿姨遭到了周围人的孤立,原因是他妹妹的女儿出现了发育障碍的病症,而一位当地的巫师坚称是他的姨妈导致了这场病患,传言开始流传出去,最后女孩的妈妈也遭到了家族的孤立。

梅萨吉就职于坦桑尼亚首都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他指出,很多时候,仅仅被孤立其实已经算是幸运了。他提到,近几年有一些研究人员在当地被杀害,原因仅仅是他们被当地巫师认为是“chinja chinja”(吸血鬼),当地人认为这些研究人员在这里到处走是想吸干当地居民的血。这些,都是有害的传言。

在这样的极端案例中,尤其是在那些科学普及率较低,经济状况较差,以及在那些雇佣杀手,巫师等文化盛行的地方,传言往往可以导致严重后果。

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承认有些时候,传言确实在一些社会中发挥了实践社会平等主义理想的功能。设想一下,如果社会中有一个人突然在一夜之间神秘地变得富有,那么他往往就会成为传言的目标。并且人们会倾向于相信这个人的财富很有可能是通过某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而那个暴富的人可以通过适当地公开相关信息来澄清相关传言,这对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的相当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时候,这类“流言”还能帮助避免更大的伤害。比如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人们会私下传播关于哪些人感染了艾滋病毒的“闲话”,如果人们保持诚实,而不是恶意中伤,这些“闲话”实际上可以帮助避免更多人感染这种病毒。当然这里必须再次重申,在科学研究上的定义和我们下意识对此现象的反应不同。

于是,一个问题就变得非常关键:如何将此类“流言”的益处放大到最大,而尽量遏制其弊端?

对此,詹尼佛·科尔给出了四条原则:一)保持流言的秘密性;二)让它变得有用;三)不要撒谎; 以及 四)要与倾听者自身利益相关。传播时不要匿名也会增加其可信度和益处。

除此之外,也有专家建议我们需要去了解那些“闲话”或误传背后的情绪基础。在博茨瓦纳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积极传播这些流言的目的是内心想要避免自己或亲友感染艾滋病毒的期望。正如专家所言的那样:“你必须正视人们内心某种信念背后的情绪源头,并观察这种信念如何对人们产生作用。而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我们之所以终于我们的信念,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种信念所提供的那种真实的情绪体验。”

“流言蜚语”可以是负面的,甚至危险的,也是无法完全杜绝的,但同时它也可以有好的一面。理解人们如何对待“流言”,正是我们迎战那些有害观念的方式之一。

相关文章:

八卦的起源扑朔迷离 古人类DNA研究或能提供线索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