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互联网要始终服务人民与经济发展需求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互联网要始终服务人民与经济发展需求

  20世纪9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数据通信局。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互联网要始终服务人民与经济发展需求

  1996年11月,原邮电部的6位党组成员——吴基传、杨贤足、林金泉、周德强、刘立清、常延廷,利用周末学习互联网知识以及上网操作。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互联网要始终服务人民与经济发展需求

  1994年,中国推出公众互联网业务,此后,随着中文应用的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今互联网已经如同空气与水一样存在,满足我们随时随地接入、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的生活。

  其实,没有互联网的日子离我们并不算太久远。1994年底,我国上网用户不足1万人。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奇迹,离不开一代代互联网开发者、创新者、工作者的努力,更离不开基础通信运营企业的付出,他们默默地承担着互联网基础网络的设计、建设、管理与维护工作,没有他们,互联网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他们中间,有个响亮的名字——刘韵洁,他曾任原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所长,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原邮电部邮政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他曾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宽带网,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并推动中文内容互联网的发展,使互联网从知识界普及到老百姓中间,为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定下了基调。他还主持设计、建设了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1998年10月,刘韵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的50位风云人物之一,并尊称他为“中国互联网之父”。2005年12月,62岁的刘韵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一起回顾我国数据通信以及互联网起步与发展的峥嵘岁月,并聆听他近年来对未来网络的探索与实践。

  数据网络:抓住发展先机

  1968年,刘韵洁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没想到被分配到河北沧州当工人。然而在这种困境中,刘韵洁凭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研发出了功率大于100瓦的高频大功率晶体管。1976年,刘韵洁被调回北京,他放弃了因为出色成就可以担任领导岗位的电信研究院半导体所,而是凭着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和对其前景的超前认识,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原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组建不久的计算机室,没有经验的他从普通技术人员做起。这之后几十年,刘韵洁以先行者的勇气对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计算机、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许多部委都依靠从国外引进大型计算机联机系统来建立计算机中心。这时候,刘韵洁就意识到,这些不同的联机系统将有联网的需要。可当时,进口的各种大型计算机通信协议、语言都不一样,也不公开,想将这些计算机联网在一起可谓异想天开。刘韵洁不信邪,不听劝,以顽强的精神研究试验,搞明白通信协议,进行网关设计,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异种计算机的联网,这是我国最早期的计算机网络。

  PC机诞生后,最初时主要功能是单机的文字、表格及图形处理。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韵洁就想到了将PC机联网,首先提出在PC上加载通信软件的做法,首次实现了PC的远程上网功能。而几年之后IDC才作出预测——PC机通过增加通信软件实现远程上网功能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正是有像刘韵洁这样一批眼光敏锐和意识超前的领导与专家人才,中国的数据网络发展才抓住了先机。

  当时,各部委建立起来的大型计算机联机系统需要走专线,但专线资源很稀缺。为解决这个问题,1988年邮电部从法国SESA公司引进成套设备,1989年11月建成分组交换试验网(X.25),我国公用数据通信业务开始起步。刘韵洁清楚地记得,这个数据网有三个节点、八个集中器,覆盖了11个城市,大概三年时间才发展了1296个用户。时任邮电部副部长的朱高峰问刘韵洁,说大家有数据通信需求,但公用分组数据网为什么发展这么慢?刘韵洁解释说,每个部委的需求,都是从中央到省,从省到地市再到县里,而网络仅仅覆盖11个城市,大家都不好用。

  经过综合分析,邮电部领导意识到,由于当时的公用数据网网络速率较低、同步端口数量少、网络覆盖面小等原因,影响了数据通信的进一步发展。邮电部决定组建新一代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为此,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网络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工作,这是后来中国互联网能快速发展的组织保证。1992年下半年,刘韵洁被任命负责筹备邮电部数据通信局的组织工作。数据通信局刚成立时仅6个人,后来发展到数千人,刘韵洁带领着队伍,一方面承担起中国数据通信网络的设计规划、建设以及网络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肩负起将应用和业务不断拓展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以及千家万户的重任。

  刘韵洁回忆说,数据通信局成立的目标就是发展数据网络及业务。数据网就是计算机联网,所以一开始互联网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等,是数据通信的基础网,利用其网络平台可以开发各种增值业务。

  1993年9月,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骨干网正式开通业务,网络覆盖31个省会和直辖市。随后,各省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的开通,大大方便了金融、政府、跨国企业等客户计算机联网,实现了国内数据通信与国际的接轨,满足了改革开放对数据通信的需求。

  在CHINAPAC开通一周年之际,1994年10月22日,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建成并开通,通达2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是为适应信息高速传输而兴建的,使光缆网路资源更有效、更方便、更经济地为各行各业所利用,灵活方便地向用户提供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数字电路出租业务。

  CHINAPAC和CHINADDN建成后,中国的数据通信业务逐步发展起来。刘韵洁凭着自己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数据业务发展的预见性,提出了建设中国公用宽带网络的建议。1997年1月,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启动组建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该网络在21个城市设立节点。它是我国第一个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公众服务网络,是数据通信网络的一个主干道,为用户提供高质高速的通信网络。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宽带网络就覆盖到全国各地。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当时及时建起的宽带网作为骨干网,就很难适应后来用户的快速增长。

  刘韵洁说,中国公用数据网建设能抓住先机,归功于原邮电部的领导班子非常有远见,眼光超前,决策果敢。想一想,当时连固定电话都供不应求呢,数据业务的效益无法看到,但原邮电部已经前瞻性地意识到数据业务的重要性。

  时任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1993年曾发表署名文章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的信息快速传递、交换以及对信息加工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据通信网络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数据通信成为信息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1994年4月,时任邮电部部长吴基传指出,要从市场需要出发,在继续努力普及电话服务的同时,大力加强数据通信和面向大用户信息系统的通信服务工作。

  原邮电部为此进行了机制体制创新,原邮电部及各省(区、市)局专门成立了数据通信局,抽调最年轻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1994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3.2%,正是电话业务大发展的卖方市场,而数据通信在世界电信领域都属最新业务,又因本身固有的高技术性,“外行听不懂,内行说不清”,邮电企业员工发展数据业务的任务非常艰巨。为让基层企业重视数据通信发展,1994年10月,邮电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数据通信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息、需要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各级邮电企业要在努力建设发展电话网的同时,加快数据通信网的建设与发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十分重要而且对未来通信发展影响重大的任务。

  时任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刘韵洁更是提出,对于数据业务,要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和分布,推出一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高新业务,实现服务与市场的接轨。此外,灵活掌握资费政策,对客户实行价格优惠,确保对大客户提供优质、优先、优惠服务。刘韵洁甚至亲自为中国人民银行等大客户培训各种数据通信业务。

  正是因为这些前瞻决策与部署,我国的数据通信发展在基础建设上抓住了先机,与国外的发展基本处于同步。

  互联网:从知识界普及到普通百姓

  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按照TCP/IP协议,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已经成功连接。这封邮件是通过分组网发出的。

  互联网发展之初,基本局限在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等知识界应用。对于老百姓来说,当时连电话还是“王谢堂前燕”呢,互联网更是遥不可及的概念。但刘韵洁又一次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互联网将成为一种未来趋势,电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互联网的发展建设中,否则将影响整个国家信息化的进程。

  出于这种思考,1994年3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北京、上海节点工程开始建设。当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SPRINT公司签订了两国互联网互通协议,当年10月,我国面向公众开通了互联网业务。这比欧美国家很多传统的电话公司开通公众互联网业务都要早,当时美国AT&T和几个小贝尔公司都还没启动互联网业务。

  然而,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几乎是清一色的英语,这限制了中国大多数用户使用互联网。而应用互联网也多是科技人员与知识分子联网到美国去检索科技文献资料。

  当时带宽很贵,是因为国际互联网接入不仅有业务上的互联互通结算费用,而且接到美国的电路费中国单方出,而不是像电报网、电话网那样双方各负担一半电路费用。刘韵洁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于夏威夷召开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上跟大会主席、MCI的一个副总裁建议,按照运营商传统方式分摊互联网成本,结算费用。然而对方说,美国的网民没有需求连到中国去,中国互联网也没有内容可供给美国看。

  这话对刘韵洁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要推动互联网中文应用的发展,否则中国的互联网就只是国外互联网的一个接入网,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

  在原邮电部的决策下,刘韵洁开始负责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的建设。1995年11月我国启动CHINANET骨干网工程,1996年6月底建成开通,覆盖全国除台湾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31个节点。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远程高速CHINANET业务,有2条高速国际出口线路与国际其他网络互联。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曾建设了四大互联网络,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电信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电子部的中国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络(ChinaGBN),分别独自建设,没有互联互通,这大大限制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1997年,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他三个互联网络的互联互通,中国的互联网走向了跨越式发展。

  业界评价,CHINANET是中国互联网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转向,使互联网真真切切地国产化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中文的网络环境,国人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互联网,让互联网从知识界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否则就没有中国互联网今天的地位。为使以中文内容为主的应用尽快推广,刘韵洁还多次促成资费降低,推动信息港建设,制订鼓励ISP、ICP发展的政策,出台业务代理制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和鼓励下,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上网热潮。

  总结起来,当年邮电系统的主要贡献,就是尽快把互联网网络覆盖到全国各地,并且把这个网管理好维护好,使大家能方便灵活上网。另外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资费,让老百姓用得起这个网,把业务尽快发展起来。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中文内容的开发与发展,以真正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

  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下一代网络的成功实践

  1999年,刘韵洁被调到中国联通任总工程师,后任副总裁。当年刘韵洁已经56岁,大家都认为是快退休养老的年龄,而刘韵洁却依然雄心勃勃,在这里开启了更具挑战的梦想。

  中国联通作为我国新兴的电信运营公司,一直致力于采用新技术、建设新网络。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批准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固定网、数据与互联网业务。但联通公司要建一个什么样的网络?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建?这是刘韵洁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采用传统电信公司的常规做法,每一种业务建一个网,那是他最熟悉、最没有风险的。但那样做投资要成倍增加,周期要很长,而且将来网络的维护管理成本也要大得多。其实刘韵洁心里早就有了一个方案和目标,只不过这个方案太冒险,无法轻易出手。

  刘韵洁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交流与论证,最终下定了决心,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同时将语音业务、互联网业务、数据业务、视频业务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CDMA1X)统统都由这个统一的网络平台提供。尽管这是许多电信运营公司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但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司在这么大的网上,将这么多的业务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这主要来自两大技术的挑战:如何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承载多种不同的电信业务,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保证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而IP技术当时还不能保证诸如语音、视频等实时业务的QoS,没有现成的技术可用,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另一个重大的技术挑战是:要在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数据通信网上跑几十亿分钟甚至上百亿分钟的语音、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业务,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经过反复研究,刘韵洁决定将IP和ATM进行嫁接融合,形成兼有两种技术优势的新方案。即利用ATM的流量工程技术(TE)作为实时业务的技术保障,通过软件和虚拟化技术,设计多个虚拟路由器来承担不同的IP业务。每台设备上都有5个虚拟路由器分别承担5个业务。

  刘韵洁如今回忆时感慨,创新不是简单的,如果顶不住压力,没有坚持,没有公司领导班子的支持,没有团队的配合与付出,创新之路是走不出来的。

  记得在建设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的那段日子里,23点以后打到刘韵洁家里的电话,百分之九十九是向他报告网络故障的。新网起步阶段出现过七八次较大的故障,属下有的同志顶不住了,恳求说:“刘总,咱们还是启用备用方案吧!”

  2000年年底,中国联通每年一次的中层干部述职报告会,数据固定部是直接参与建设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的部门,从总经理到副总经理在作述职报告时异常激动,声泪俱下,台下数十人的员工也哭成一片。作为公司主管领导,刘韵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依然没能动摇他坚持建设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的信心。

  新网络建设任务最重,工作最苦,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数据固定部却连续两年排在了最后。按规定,考核结果中最后一名的总经理要调离岗位。刘韵洁认为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造成的,于是他主动承担起责任,向时任中国联通董事长杨贤足提出再给一年时间的请求,并立下军令状:“如果一年后网络存在的问题还解决不了,我愿意与这位总经理一块调离岗位!”

  刘韵洁和他的同事没有辜负众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建成了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开创了电信运营公司当年建设、当年盈利的先例。随后联通的网络平台覆盖全国330多个城市,并将网络扩大到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固定部总经理田文科之后连续三年述职测评荣获第一,而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针对国内外电信界几十年未能解决的网络融合问题,创造性地将路由器技术和ATM技术融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局限,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业务的梦想,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为业界多年追求三网融合的目标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未来网络领域: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支撑

  今年已经75岁的刘韵洁并没有徜徉在他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中,而是早已出发开始接受新的更大的挑战。

  刘韵洁说,在网络上,我们必须以提前10年的眼光提前研究与部署。早在2005年,互联网成为全球最火爆行业的时候,刘韵洁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之路。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他开始步入一个新的荆棘之地——未来网络领域。

  刘韵洁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科研型互联网、第二代消费型互联网和第三代产业型互联网。随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业务新需求的发展,需要互联网重新调整并与之相适应,这给互联网的安全、可靠、实时性、差异性服务以及海量数据处理等都带来新的挑战。基于安全、基于云架构、基于云网一体,可以满足不同服务要求的信息网络,是支持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基础。

  刘韵洁比喻说,现在的互联网像一条普通的马路,任何人都可以进出,非常方便。不过,在普通马路上肯定开不出高速公路的速度。未来网络的核心要义是在现有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建设智能的网络高速公路、高铁甚至航空,用户的各种需求都可以通过软件定义来满足,并且要做到智能、安全、可定制。同时,软件定义网络必须跟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才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

  刘韵洁主持的我国网络和信息领域唯一的大科学工程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项目目前在有序推进。CENI致力于建设一个先进、开放、灵活、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通用的网络试验设施,以满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国家关于新一代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天地一体化网络等重大科技项目的试验验证需求,获得一批超前于产业5~10年的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同时,CENI基于全新架构建设,为我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网络操作系统缺失是困扰我国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CENI设计的国产网络操作系统CONS,已经完全做到了自主可控,且跟国际接轨,这一成果对我国网络安全意义重大。目前,该操作系统已经在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投入使用,并且和天地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等重大专项对接。

  刘韵洁说,他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工业互联网,这在全球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CENI在江苏、广东等工业基础最好的地方正进行探索实践,希望把工业互联网用新的网络技术实现,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