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3年3次失球 这些年戴威错过的点球时刻

3年3次失球 这些年戴威错过的点球时刻

此前,戴威一向以对资本戒心大和态度强硬而著称。

“看球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要是有个队得了点球却没罚进,多半会被对手进球反超,给了你这样的机会你都没抓住。创业也一样,在机会面前要谨慎冷静,但更要笃定地去把握机会。”

戴威在2017年说出这句话时,共享单车资本寒冬还未到来,当时谁都无法预测,ofo从资本聚光灯下陨落的速度如此之快,而ofo一步步走向危机的背后推手,正是这3年多来,戴威接连错过的3次点球时刻。

腾讯为何与ofo为敌?

戴威的第一次点球时刻出现在2016年,因为这次失误,ofo不仅失去了本可以成为盟友的腾讯,还与之成为了敌人。

2016年,腾讯向ofo伸出了橄榄枝,戴威衡量再三,选择婉拒:“要不然腾讯C轮再投吧,让经纬先进我们的B轮。”

这个决定从今日看是相当不明智的,毕竟腾讯位于三大巨头之列,还拥有微信和QQ两大流量窗口,如果能够得到腾讯的支持,对于ofo而言,相当于“拿资金送流量”。

双方在谈判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矛盾无法知晓,但戴威选择用“我们不缺投资人”当做筹码,显然激怒了腾讯。

拒绝腾讯需要巨大的勇气,戴威的自信来自对共享单车市场的乐观判断,2016年正值共享单车迎风起飞时刻,仅2016年下半年,流入共享单车市场的投资额就超过了30亿元。

2016年9月,ofo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10月,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ofo的C轮并未看到腾讯身影,2017年1月,腾讯领投摩拜D轮融资,融资额2亿美元。

支持了ofo竞争对手的腾讯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立场,可从另一方面来看,腾讯却是领投C轮的滴滴的大股东,他和ofo还是存在间接持股的关系。那么,腾讯真的会与ofo为敌吗?

从投资未果至今,腾讯的表态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件事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与摩拜投资人朱啸虎在朋友圈互怼,此事留到后面展开,另一件事是腾讯科技在2018年1月发文,称ofo账户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引发双方骂战。

2018年1月,腾讯科技发文《ofo被曝订单较峰值跌六成 账户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文中提出:“ofo账上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人民币,若按照ofo每月4-5亿元的人员工资和运维等支出、以及持续流出的押金计算,ofo手上的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

对此,ofo给出了直接而强烈的谴责:“作为门户媒体,腾讯科技采用匿名信源,没有对企业做过任何沟通及采访,属于杜撰新闻事实。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证据,有理由相信,这种公关手段背后有利益集团的推动。”

另一边,腾讯科技毫不示弱,在其首页发出回应称:“我们有准确的订单和资金方面的数据,可以支撑我们的报道和结论,也请ofo在指责我们同时给出相应的证据。”

事后,“仅能支撑一个月”的ofo撑到了现在,但确实面临资金问题。

2018年2月,ofo通过抵押单车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其资产共享单车做为抵押物,向阿里系借到17.7亿元人民币。

对于这次以抵押不动产为途径的融资,外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抵押不动产的融资方式可以避开大股东滴滴签字,一种说法是随着单车排放禁令的推行,ofo已投放车辆的类似车身牌照的价值被阿里重视。

对于此事,滴滴回应称:滴滴从未在ofo融资或借款过程中使用过否决权,也没有发生过拒绝签字的情况;一直以来滴滴都支持ofo的股权或债券融资。滴滴和阿里巴巴是伙伴关系,都是ofo投资方,不存在“滴滴不表态致阿里借款未到账”的情况。

滴滴为何冷眼旁观?

今年3月以来,关于ofo即将倒闭的新闻层出不穷,ofo的辟谣声明几乎每月都要刷新几次头条,而近日ofo更是被曝出,包括给微商卖蜂蜜,为网贷平台PPmoney引流等,在外界看来“不可思议”的盈利方式。

ofo的困窘有目共睹,可对于这一切,ofo的大股东滴滴没有任何支援举动。

2016年9月,在那场腾讯缺席的,ofo的C轮融资里,滴滴身影首次出现,该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美元。2016年10月,ofo做出系列股权变更,滴滴占股25.3%。

这之后,滴滴要求向ofo派出几名核心管理人员,与之为交换条件,滴滴将拉来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签下一份对ofo进行15亿美元投资的意向书。

从2017年4月开始,戴威已被滴滴系架空的传闻时有出现,5月,ofo被爆出内部腐败,有说法称滴滴系高管实则在处理戴威等年轻高管留下的烂摊子。

2017年7月,滴滴三名高管正式入驻ofo,全面接管了运营、市场、财务。原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担任ofo执行总裁,直接向戴威汇报;原滴滴市场负责人南山进入ofo负责市场;原滴滴财务总监Leslie liu分管ofo财务部门。

另一方面,传闻因为滴滴从中干预,软银签订的投资意向书一直未能实施,而ofo这边已开始预支这还未到手的15亿美元,正式进击海外市场。

双方的矛盾累积到11月,戴威彻底爆发了,据报道,当日戴威暴怒,将滴滴系高管付强赶出办公室,紧接着,另外两位高管也进入了“休假”模式。

今年以来,媒体屡次报道滴滴收购ofo,可双方每次都态度明确地否认了这一说法。2018年10月,滴滴正式回复媒体称:“滴滴从未有过收购ofo的意向,也承诺未来将继续支持其独立发展。从ofo 2016年C轮至最近的E轮融资中,滴滴每轮均有参与,累计共投资3.5亿美元。作为投资人,滴滴从未、并承诺未来也不会行使一票否决权。”

然而,目前滴滴app端唯一可以扫码用车的共享单车却不是ofo,而是小蓝单车。

朱啸虎为何放弃ofo?

朱啸虎投资ofo是看中了它的商业模式,而最后选择套现离开,则另有他因。

2015年9月,戴威在母校北大推广第一批小黄车,第一天总共收到了200多个订单,到了10月底,这个数字增长为日均4000多个订单。2016年1月,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主动找到戴威,提出投资的要求,但朱啸虎给出的估值和戴威理想中的1亿有所差距,戴威犹豫了。

当时ofo还未成长起来,甚至在2015年一直处于资金匮乏的状态,朱啸虎的出现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但戴威对资本的态度一直都比较谨慎,最后朱啸虎曾是滴滴早期投资人的身份让戴威放下警戒,双方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签订协议,ofoA轮融资有了着落。

对于朱啸虎来说,投资ofo是经过计算后几乎稳赚不赔的生意。朱啸虎曾说过“我们投的企业是一年之内能赚回来的企业,我们最希望是六个月能赚回来的,如果是两年才能赚回来的,就是庞氏骗局。我们投资ofo的时候算的很清楚,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投放在校园中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啸虎很看好ofo。2017年6月,朱啸虎转发了一条ofo活跃用户高于摩拜的文章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马化腾在下面回复称,微信支付数据里,摩拜高出一倍多,“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投资了而歪曲。”朱啸虎也强势回应,ofo现在也是智能锁,性价比最优的方案才是好方案,“数据说明一切,1年后看。”

时间过去不到一年,2018年1月,朱啸虎妹夫欧成效爆料,朱啸虎已经将所持的 ofo 股份全部卖给阿里巴巴。2018年4月,朱啸虎公开承认已清空ofo股份。

从坚定为ofo站台到悄然离场,朱啸虎的态度转变太过突然,那么,是什么让他决定套现离开ofo?

将时间倒推到2017年下半年,ofo和摩拜将合并的传闻开始陆续不绝地出现在公众视野,有消息称,两家公司的投资人已就如何分拆股权等事宜进行讨论。尽管两家公司最后未能合并,但朱啸虎在双方最接近合并的时期,多次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2017年9月,朱啸虎公开表示,ofo和摩拜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但每个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运营。唯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10月,朱啸虎再度表明立场,称ofo和摩拜的市场份额差距非常接近,这个时候再去拼价格战、拼资本没有任何意义。

朱啸虎力促合并的热忱,在戴威这里边首先收到一盆冷水。2017年12月,戴威在一次演讲中表明了自己反对合并的立场,提出竞争对行业一定是好的,而且“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数日后,朱啸虎公开表示最不喜欢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的创业者,“这类创业者很难成长,可能性很小, 滴滴程维现在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我怎么看,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2018年4月承认清空ofo股份的时候,朱啸虎提出:“当然创始人有自己的选择,投资人也要尊重创始人的选择,你要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只能把股份卖给战略投资人。我们是财务投资人,战略投资人诉求跟我们不一样。”

OuiShare杂志的编辑亚瑟·德·格雷夫曾说:“在现代资本的心态下,股东不再是我们的平等伙伴,而变成了大君主。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你的能力来维持一个社区,不难想象,在位投资者带来高回报和保持点对点服务的平等精神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但最后,你不得不从中选择一个。”

在这场资本游戏里,戴威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三次点球时刻,可值得惋惜的是,戴威抛弃资本的原因并非因为选择了企业本身的服务精神,而是选择了自己。

曾有媒体问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谁把它做成功?”戴威表示:“不。我把这件事情做成,比什么都重要。”

搜狐科技/黄阳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