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广告还是广告语,都很难有中间状态,要不就成为爆款而广泛流传,要不就默默无闻被人遗忘。
我们自己尝试回想一下令你印象深刻的推广案例时就能发现,用户在记忆广告内容的时候通常都是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
文案要被记住、品牌要留下痕迹是这个注意力分散时代的营销难题。用户高度不耐烦、注意力分秒必争的情况下,提高文案有效度的主要思路是:用尽一切手法拉长文案在用户心中的停留时间。
当然,写出金句文案最重要的是大量练习与迭代,不过,下面有3个小思路可供大家写文案时参考:
一、造词——熟悉的陌生感
大家都熟知的事物是不值一提的,因为过于熟悉的文字用户反而已经免疫了,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在地产文案里用“尊贵”两个字的人都要被炒掉,因为“尊贵”这件事已经说得太多,用了太多的词就等于没用。
当然也不能用过于陌生的词,否则用户只会看得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理解的门槛太高会阻挡许多用户,除非你就是要营造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
因此,比较奏效的方法就是营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事实上我们在读一些现代诗歌时,就会有这种“熟悉的陌生感”存在,往往会发现每个词都是熟悉的,但却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了文字美感和阅读愉悦感。
这种熟悉的陌生组合在取名、造词时非常奏效,主要思路就是用两个不相关又被熟知的词汇组合起来,这样一来既好记也有新意。
比如“小米手机”、“苹果电脑”命名都是这个套路。我们还能临时想出很多,比如“忧郁茄子”、“阳光奔跑”等。
这种组合方式还非常适用于制造传播概念,比如“数字化生存”、“迭代式阅读”、“跃迁型成长”等。
用一种错位的搭配方式,让用户感受到一些新意,从而记住或思索你的文案内容,比如说提到“数字化生存”,读者读到后会主动想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你的品牌价值就自然而然地输出了。
二、引导——让用户自己思考
大多文案看完即忘,生命可能不到一两秒,而我们可以在文案中加入一些表达技巧,让用户看完后自己再思考内容。
最为常见的自然是悬念式和反问式的表达,我们在新媒体文案(尤其是公众号图文)中能够经常看到。
比如“XXXX,他是怎么做到的”、“面对XXXX,他只回应了4个字”……这种直白的表达是非明确地引导用户继续关注下去。
而事实上,所有带数字的文案都多少有引导用户思考的功能,比如“百万富翁的5个习惯”,文案会引导用户思考是哪5个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新媒体文案中,带有数字的标题打开率会更高些的原因。
在氛围、细节的描写上,文案可以进行简练和留白,留白的好处是能让用户自己主动脑补,这样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个小方法,在文案里给出一个反常规的结论。这样一来就能形成认知冲突,用户会本能地思考文案内容,通过自我说服或者心理暗示去证明或证伪。
举个例子,“农夫山泉有点甜”就是一个反常规的结论,用户会想“它真的甜吗”、“为什么会甜”这一系列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用户就把产品与其他竞品区隔了。事实上,农夫山泉并不甜。
三、冲突——埋藏文字记忆点
冲突体现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冲突的记忆点自然是体现在本身的戏剧性上,比如前几年常见的神反转、抖包袱、段子类文案的做法,内容、情绪上有起有伏,能有效引导用户情感,情感冲突强化用户记忆。
而在传播技巧和表达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干扰常规的手段增强用户记忆度。
比如说瑞幸咖啡的广告片尾文案“这一杯,谁不爱?”,事实上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爱”,但它特意用一种略带挑衅的手法来问你“谁不爱?”,这就是一个用户记忆点。
用户看完后心理会有轻微的情绪反应,而这正是品牌的一个记忆点,让用户加深了品牌感知。
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的广告片尾会故意读错、重复、结巴、变调,就是在埋下用户的记忆点。太常规的展现用户看完就忘,有些曲折的表达效果反而会更好。
结语
对于文案而言,有效的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用户在尝过新鲜感之后,套路会迅速免疫,因此技巧性的东西都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更新。
但文案创作思路万变不如其宗,让用户主动停留思考,这样你的文案就已经打败大多数了。
郑卓然,公众号:传播体操(ID:chuanbotic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