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四个周末,杭州大雪,被一篇文章打标“创业坟场”的梦想小镇,连续举办了两场区块链主题大会。现场座无虚席。会后,在活动微信群里群友揪出一个传销人员。群主大义,踢除。
时间拨回到半个月前某个晚上,知名投行出身的前投资公司领导来电,督促我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这是一个会改变未来生产关系的技术….首次听到一向沉稳的领导言语如此激动。
当晚,一腔热血加入几个阿里内部的区块链钉钉讨论群,抱着可以在阿里技术极客身上学到区块链干货的决心。没想到,几个钉钉群无一不在畅谈数字货币投资。之后的几天,在一轮一轮的行情波动中,群友们时而趋近疯狂,时而如履薄冰。
现实如此,不论你以何种形式触链,最后不可避免都会遁入币圈。
1月25号,互联网投资圈一个做投融资服务(FA)朋友向我诉苦,最近公司被追着要区块链项目,无奈,供不应求。自己被老板催着要项目,无可奈何,想一走了之。
朋友被我劝住了。打动他故事很简单,去年杭州某区块链90后媒体记者离职,帮ICO项目做私募赚到数千万人民币。
也是没想到,2018年初真格基金当家人徐小平吹起的这股风,跟着寒潮吹遍大江南北。官媒和自媒体圈最先扛起大旗,技术男扎堆的互联网圈继而沦陷,“技术是好技术,但不知道如何落地”,一位曾扬言绝不碰币的技术朋友,最近开始梭哈(投资数字货币),“研究完区块链技术,回头发现目前就只有比特币以太坊把区块链技术很好的落地”,紧接着,他把区块链的信仰转移到比特币上,继而是各种代币。机不可失,信仰呼叫转移。
多数对区块链技术有信仰的技术人员,无奈势单力孤,难免走捷径,入币圈。
最近半个月进场的互联网人,被圈内人称做高端韭菜,这批人特点明显:对区块链技术着迷、有点小钱、金融领域经验不足,他们更关注的是虚拟货币背后的商业逻辑,但对区块链项目实现的概率把握不足。
坐在杭州文一西路阿里巴巴星巴克里的苏杨深以为然。苏杨从2017年3月开始投资虚拟货币,“那个时候买啥都赚钱,但现在不是了。”他认为如今市场已经高位,庄家有更强的意愿做空,“自从徐小平发了申明以来,就进入熊市了。没来之前,我们可开心了。”在苏杨看来,看到徐小平申明后进场的散户朋友大多赚不到什么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庄家眼里,他们都是待割的韭菜 , 给点甜头,那叫施肥。”
苏杨的一个同事近段时间购买了十几种代币,亏了2个,1个小赚,剩下的还没上交易所。现在这位同事每天在为手里没上交易所的数字货币操心,采访时,她的微信回复满是焦虑“上不了算了,希望私募能把币退回来”。据说,为了炒币,她套现了不少股票。“第一次走在钢丝上。”她如此形容当下的处境。
与苏杨不同,知名互联网公司投资部投资岳洋(化名),对区块链的看法趋于理想。去中心化这个概念曾让他激动不已,满腔热忱继而转化成对数字货币的好感。
见岳洋的第一面起,他就给我述说他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我们觉得股市相对靠谱,因为从创业到上市,多则十几年少则数年,企业的发展一般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证监会等各个监管部门在旁监督,一家公司想要上主板要连续3年盈利,且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岳洋对投资圈的规则如数家珍,他告诉我,早期风险投资圈有个词叫百死一生,因为投了100个项目,最后有一个能上市,对机构来说,万幸矣。
“毕竟,中间要经过A/B/C/D/轮,有的甚至到H轮融资,上市公司的股东少则十几家,多则几十家。从这个角度来讲,上市公司都是经历过市场检验和投资机构的层层考察,最后才到股民手上。这也是‘上市’一词被赋予神圣光环的原因。能上市的公司都是万中选一,从无数创业公司的尸体中爬出来的。”
“一开始,对ICO项目我是拒绝的!”故事转折的开始,岳洋明显放松下来。他解释说,这个市场确实混乱,不少项目都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实现,或者说项目方一开始就没有让项目落地的意愿。而项目的代币(类股票)靠金字塔型的组织逐级销售,各级代理加价出售,像极了我们常说的传销。
“但反过来思考,如果项目实在,有靠谱的团队和基石投资人,创始团队就可以一步到位,募集到超额资金。对一些忠于区块链的技术极客来讲,不失为一件幸事。”岳洋坦言,ICO融资确实给了很多冒险者弯道超车的机会,在社会阶层日趋固化的今天,这个市场带给底层参与者太多惊喜。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区块链项目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从这个层面上讲,真正的好项目多高的估值都不为过,毕竟有互联网圈辉煌在前。遗憾的是,多数投资者没有甄别项目好坏的能力,这时候私募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岳洋透露,市场上的项目大多经过精心包装,很难一眼看到到底。现在很多项目甚至连创始团队具体姓名都不愿透露,找到健全的代币分销网络和愿意承接的代币交易所比创始团队的背景以及项目进展要重要。
事实上,市面上不乏一些投资机构一手包办ICO项目,找几个大公司背景工程师,拟一份像样的白皮书,启动私募,凭借关系搞定一两家知名的交易所,就可以上线圈钱。圈完钱再回头调整团队,包装项目,反正项目落地也不是一时半会。重点是可以圈到不少钱。有了钱,甚至,一个团队可以再做一个项目,继续融资。
传统“融钱-做项目-再融钱-做大项目”往复循环直至上市的模式被改为“ico上市-做项目-再做一个项目-ico上市”,上市可以一步到位,直接从散户手中拿钱,融资也不需要看机构投资人脸色。这真的是传销人士的天堂。
行笑就是一位链圈反币人士,他的观点是服膺区块链技术就不应该“碰币”,“那东西对于研究技术的人来说就是金融毒药,会上瘾。”这位互联网技术高管坦言,至今没有购买过一枚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本质是会员积分的货币化,在去中心化体系中我认为他是有价值的。但如今还匹配不上它们在交易所的高估值”。他访问我“你认为一纸白皮书加上几个人的小团队现在会值几亿吗?”在行笑看来,币圈充斥着投机分子,价值投资无处谈起。甚至,一些对区块链技术充满信仰的程序员也被裹挟进了这场游戏。信仰沦为白皮书中的修饰,身份成了融资的筹码。
毫无疑问,整个市场都疯了,有些ICO微信群已经发展到入群发1万微信红包,入群者依然趋之若鹜。一些组织者,为了从中犀利,俨然成了ICO项目摇喊助威的旗手,对项目真实性不求证、对投资安全性不保证,全然不顾自己在熟人圈的信誉。更有甚者,自己从来不花钱买份额,一拿到项目份额就加价专卖。绝不囤货,只当中间商,一心赚差价。
庞氏骗局、传销,反对比特币以及数字代币的人给它们贴上了负面标签。优点也很明显,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被誉为第四代数字技术,可能会革命性改变我们未来的生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区块链技术还被写进《‘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很难看到矛盾在同源的一种新生事物身上体现得这么明显。区块链的火爆带动了更多人进入数字货币市场。炒币市场的疯狂和泡沫又让区块链技术蒙羞。
中国互联网群体在触链与碰币之间抉择,他们中的多数会选择遁入币圈来完成对区块链信仰的“祷告”。
本文章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