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行业标准的制定。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的关键节点。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了良好基础,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仍亟待完善。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中国电子报》特约相关专家对全球及我国AI标准化现状进行梳理,以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指南》的意义。
统一的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立将成为新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要以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市场驱动,急用先行,跨界融合,协同推进,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原则,立足国内需求,兼顾国际,建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强标准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将更加有序。
全球AI标准化体系加速建立
当前,国际标准组织积极推进AI标准制定。目前,ISO/IEC JTC 1/SC 42是国际首个面向全AI生态系统的国际标准委员会,前期在人工智能词汇、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关键领域均开展了标准化工作。ISO/IEC JTC 1/SC 42聚焦JTC 1 AI标准化工程,为JTC 1、ISO(国际标准化组)、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供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化方面的指导。同时,ISO与IEC主要分别针对人工智能应用与产品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ISO主要在工业机器人、智能金融、智能驾驶方面开展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而IEC主要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
全球多国强化部署,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主导权。为减少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进程中的障碍,许多国家都强调要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测试基准。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于2019年发布了关于政府如何制定人工智能技术和道德标准的指导意见,为未来的技术标准制定提供指导;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于2019年开始制定人工智能标准化路线图,总结出人工智能领域现有的规范和标准,为德国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提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框架。此外,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欧盟发布的“人脑计划”以及日本实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均提出要强化标准规范等部署。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开创性技术引领能力不足,标准化制定尚存差距。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多处于应用层,而核心的基础研究、技术生态、基础平台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据清华大学统计,高被引论文前100篇中,美国占59篇,中国仅占16篇;中国杰出人才在全球占比仅为5.4%,与美国的17.1%相比存在差距。同时,美国在人工智能生态上形成战略布局,全球诸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依赖于谷歌的Tensorflow框架和Facebook的Pytorch框架,而中国在技术能力生态建设上有待加强。以上多重因素导致我国在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力度不足,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生态渗透力与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序向前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正在有序向前推进。2018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其中总体组由93家全权成员单位和164家通讯成员单位构成。阿里云、科大讯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等相关高管和专家作为总体组的重要成员,从政、企、学、研全方位角度,共同参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的筹划与制定。专家咨询组涵盖15位业界知名的专家成员,组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负责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包括拟定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相关国家标准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建立人工智能基础共性标准与行业应用标准的传导机制等。
此外,2018年《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伴随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立大会发布。《白皮书》通过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演进情况,分析人工智能的技术热点、行业动态和未来趋势。从支撑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制定了适应和引导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出近期亟须研制的基础和关键标准项目。《白皮书》包括基础标准、平台/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产品及服务标准、应用标准、安全/伦理标准六个部分,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奏响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探索的前奏。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指南》,明确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及路径。指南提出:到2021年,明确人工智能标准化顶层设计,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研制的总体规则,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指导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完成关键通用技术、关键领域技术、伦理等20项以上重点标准的预研工作。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数据、算法、系统、服务等重点急需标准,并率先在制造、交通、金融、安防、家居、养老、环保、教育、医疗健康、司法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推进。建设人工智能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将更加有序。
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产业发展重要基石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建设思路得到明确。《指南》中明确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与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支撑技术与产品、基础软硬件平台、关键通用技术、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与服务、行业应用、安全/伦理等八个部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同样由上述八个部分组成。《指南》针对每个组成部分,给出相应的领域细分标准结构与主要任务,最终形成体系化、整体化的人工智能标准建设思路。《指南》的印发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正式启动。其中形成了人工智能标准建立的整体框架,并基本涵盖了当前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技术、产品、应用、伦理等领域的标准制定。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标准化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熟、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建共享人工智能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标准都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标准之争代表着先机的取得,同时也意味着拥有了优先切分市场蛋糕的权限。国内标准的国际化输出,将是增强我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国际标准方面话语权的最佳路径。在世界完善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大力向国际推行本国完善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有利于加强国内与国际行业的统一性,而且有利于本国标准体系下生产的产品与生产线走向国际市场。
(作者: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邹德宝)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