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大国之殇,唐山大地震44周年 | 地质灾害数据可视化

  引言:“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包含着无尽悲欢,也见证着无数奋起。从曾被西方媒体预言“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满目疮痍,到今天奋翅于冀东沃野的现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沧桑巨变,镌刻着一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发展奇迹,诠释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力量。”历经磨难、不忘初心;饱尝艰辛、奋发图强,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愈挫愈奋、多难兴邦的精神密码。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迎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新华社评论员

《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

  一、回首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燕赵大地上的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一场没有任何征兆的特大地震中被夷成废墟。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100多万人受伤,损失惨重,举世罕见……被世界称为“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的巨祸奇劫。

  而就在不久前,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余震。

  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竟还有余震!

  二、复原唐山大地震

  为探寻唐山大地震及其余震发生规律,数字冰雹整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8年12月底,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两年多数据,基于可视化决策系统,按照时间和地理空间两个维度,对每一次地震按照震中位置、地震震级和地震时间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我们努力找寻到了早期唐山卫星影像数据,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和渲染,尽可能的还原当年唐山及周边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地势、地貌、森林、建筑分布等要素。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一般震级大于5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的地震灾害。

  在三维态势地图上,我们调取全部5级以上地震数据,通过气泡图来展示每一次地震,气泡图的中心点代表着震中位置、气泡图的大小代表着地震的震级强弱,气泡越大震级越强,气泡密集的区域意味着该地区地震频繁。

  三、唐山大地震数据可视分析

  通过数据可视化,我们可以发现唐山大地震及其余震分布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一)极震区发生在城区建筑、人口密集地带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从区域上看,7.8级大地震震中位置发生在唐山主城区,而非周边山区,大地震导致唐山市区所有建筑物遭到损毁;在时间上,7.8级大地震发生于凌晨3点42分,正值深夜,群众毫无准备,来不及转移,人员伤亡惨重。以1976年7月28日的地震数据为例,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当年唐山的城区建筑分布,以及主震、早期余震的发生过程。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