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个月是网贷爆雷最狠的一个月,原本定于6月30日的网贷备案日也被无限期推迟了,很多人说网贷备案推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因此能否准确理解网贷备案推迟背后的逻辑,是行业需要亟待考虑的。直白话就一句,到底让不让备案了,更直接点这个行业还让不让干了。
问题平台越来越多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来看,2015年之后,网贷问题平台越来越多,目前问题平台数已经超过2/3。然后我们扩大自己的视野,简单回顾下网贷甚至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历史:
从整个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事记来看,2013年余额宝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时代,2014年人人贷获得融资、Lending Club登录纽交所、校园贷等促进了网贷行业的爆发,但是2015年网贷行业介入P2P配资领域惹上了第一个大麻烦,紧接着在2015年底爆发的E租宝事件,也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对互联网金融态度的彻底转变。2016年8月24日,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此后出台了三个指引,合称“一办法、三指引”。2016年爆发的现金贷、数字货币、ICO等也随着罗敏事件而迎来了政治规范。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从2015年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到2016年的“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再到2017年的“对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措辞一年比一年严厉。2016年互联网金融平台改称金融科技,2017年之后索性改为科技金融,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金融界的去金融化,定位为科技公司,同时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抱团合作发展,而政府也在2018年提出了金融必须持牌,无牌照不金融的行业准则。
监管越来越严
简单回顾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其实与中国总体金融政策有很大关系: 2012年新一届领导上台后,坚持不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货币总量增幅等都有所回落。但是市场的融资需求仍旧旺盛,此时中央采取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放开了民营银行设立,同时给予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宽容的政策环境。但是2015年的E租宝等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对市场化之名行自由化之实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警惕乃至否定,进而把行业定位为信息中介,但是试问哪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在干信息中介的活呢?我曾说过,实际上都是以信息中介之名干信用中介之实,所谓有名无实,这也先天地注定了行业要面对的困境。而从监管者角度来看,我认为其监管态度的转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上方态度的转变,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可看出其中端倪,而这个态度在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更趋强烈,2018年之后随着去杠杆工作的推进,中央金融收权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更加不是好事情,如果地方在互联网金融这块没有话语权,那么行业的说话者几乎也等于没有了。其次是市场环境的转变,从近来爆雷事件可以看出,金融行业作为风险滞后的高危行业,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来自宏观、监管、经营等各方面风险叠加之后,风险逐渐爆发,这也导致监管者对于最终的备案采取了推迟的态度。
简单讲,首先是中央和地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分权问题,中央出政策地方报材料最终中央给予备案的原方案,在市场爆雷事件频出的情况下,中央的信心在降低,其次按照金融必须持牌的角度来看,备案是不是就是牌照审批制呢?这一点其实一开始就是模糊地带。进一步讲,在去杠杆工作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再将情况复杂的互联网网贷平台给予备案监管(包括事中事后监管)在行政资源匹配上就跟不上。而传出的类金融归属地方金融监管还是银保监的说法,本身就体现了当前去杠杆难度和工作量之大。网贷备案延期的背后,有监管部门态度的转变,导致对原文件的否定或不认可,有故意推迟让市场自行淘汰的逻辑理性,也有确实力不从心的行政资源压力。比起互联网网贷平台,需要一行两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去干的事情确实太多了。
除了监管,我们再回到市场层面,作为金融平台,我们真的能够长期持续生存下去吗,这里我想用一句话:逆袭的草根从来都是凤毛麟角,死去的蚂蚁是一拨又一拨。
1、论资金,你们没有传统银行的低成本优势。
2、论业务,你们只能做小微金融领域(高风险)。
3、论环境,你们无法享受风险金提取等政策优势。
当然,你们可以说有科技和经营优势,但是以高人才储备的银政保就没有吗?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自己牛逼,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干的可能是人家故意让出来的一个坑。当然我不否认有人能够脱颖而出,但网贷行业注定是大部分人的坟墓。不要期待监管的红利,监管层面会愈加悲观,然后市场层面,你是否真的在金融业务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阿里、京东的场景优势,如果一点优势没有,真的,你能在此存活,逆袭的机会,不是太大。
会有人最终逆袭而生,但此路比你想得要艰难许多许多。
本文章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