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
但不少人走入误区,只顾着跟那个“不好”的自己单打独斗,却没意识到一些惯性认知,让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很难得到回报。
但如三毛所说: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
摆脱惯性,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一停止这些不易被察觉的坏习惯,你就立刻能从中获益。
不要再定过高的目标
不是说不能追求完美,而是盲目地制定目标,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
陷入了焦虑和拖延的怪圈之中,看着打开了一两个钟头还是空空如也的文件,没有任何思绪。这时候,往常讨厌做的事,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收纳、洗衣服等等突然变得有趣起来;平时看不进去的书,可以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
但是在把各种无关事项做完以后,回来面对电脑,就会陷入更深的焦虑。
以过高的目标开始,会使任务变得痛苦而充满压力。
很多人甚至直接破罐子破摔,既然难以做到,那干脆不做了,“反正没做到每天坚持跑步,那干脆不跑”……破窗效应一般,从第一扇窗户的破裂开始,慢慢整栋楼都摇摇欲坠。
过高的目标并没有使任务得以完美的完成,大多数时候,结果甚至远远低于预期。
著名的Yerkes-Dodson定律认为,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任务时,较低的动机水平会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
也就是说,给自己设定了太高的目标,又想着要把这件事做得尽善尽美,最终结果反而事倍功半。
这恰恰解释了面对重要考试时,报过高期望的人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想着“重在参与”的人却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非常想做好一件事,又掌握不好自己能做到多少,就把完美的目标看成10分,做到6分,就让自己基本满意;做到7分,就是进步;
做到8分,就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做到9分、10分,下次就可以尝试将10分标准的质量调得更高。
这样的“打折扣”,不会让人懈怠,而是用人性化的方式,给自己及时地补偿与反馈,从而有利于最终目标的达成。
不要想一次把所有事做完
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标准且严苛的困难任务时,又该怎么做?
许多人总想着一气呵成,先给自己立下flag,“今天一鼓作气把论文写完”,可往往还没写完引言就关电脑不想干了。
“有压力没头绪”,是大多数人面对困难的第一反应。
拿学钢琴为例,面对一章很难的乐曲,老师往往会要求先左、右手单独练习,等到都分别练得足够熟悉后,再双手合弹。这就是将困难任务拆分为一个个的简单任务。
拿写文章来说,可以拆分为“确立中心、列出大纲、收集素材、完成文章”这四个步骤,可是这仍然不够细化和具体,人依然有可能卡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
所以需要再将目标进一步细化,比如中心思想又可以拆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中又可以填充哪些素材等,在细化的框架中,完成一篇文章就像拼图一样。
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面对困难任务时,还可以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思维导图。
当我们要处理“变美好”这样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不妨分三步来做:
首先,思考一下你想从哪些方面变得更好,比如外貌、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
然后,将这些维度加以细分,比如外貌可以细分为皮肤、五官、身材等;
最后,再根据这些点分别设置合适的解决方案。
如此,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方案变得系统化和结构化,成为实操性很强的具体步骤。
除此之外,列清单的方式也能让人每天过得更有条理。
因为有太多的待办事项,脑子里一团乱麻,心事重重地开始每一天,这时就可以试着列一个每日清单。不过清单与细化任务不同,每日清单是对最重要的、一定要完成的事项的简要提醒,而不是事无巨细。
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但也要在适度提醒的作用下,给自己更多的发挥空间。
你会发现,以为面前是暗无天日的压力、有无穷无尽要翻越的山,但真正挡住你的,只是两三棵树而已。
不要再因为迷茫而相信成功学
作家张立宪曾如此评价成功学:它并不能让你成功,但它能让你兴奋起来。
的确,在人迷茫的时候,成功学似乎是可以治愈人的“良药”。它给了你一个梦,让你相信只要你找对方法,打鸡血般拼命努力,月入百万不是梦。
前段时间,一名农村小伙自述创业经历:在看完致富栏目后,他不顾家里的反对借钱投资搞养殖,最后赔了十几万,欠款打工三年还没还完。
成功学最严重的错误,不仅在于只给“鸡血”不给“干货”,更在于它对成功的定义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种一维标准会使人变得功利,从而排斥其他的价值观。更有甚者时常处于一个非常委屈的状态,认为谁都对不起自己,因为他每天都在“损失”着十几亿。
正如张立宪所说,与其盲目的相信成功学,还不如将时间精力用来踏踏实实干活。
有人提出一个这样的公式:成就感 = 能力 / 理想。
理想被各种成功学吹得无限膨胀,能力却停留在原地,这种畸形状态,只会导致你的成就感越来越低,挫败感越来越强。
心怀亿万梦想,最终却满腹愁肠。
不可否认,成功学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极少数人能从中看到策略,而绝大多数人,只能读到情绪。一旦陷入太深,反而南辕北辙。
为生活、为梦想拼命奔跑的人,生活中不缺鸡血和口号,反而是冷静观照自己后的顿悟,才证明一个人的成长。
别让你的努力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障碍,一个人与自己的战斗,更需要战术上的精良。
本文章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