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草木萧瑟。然而,走进贵阳经开区的企业车间,却正上演着轰轰烈烈的“智造大戏”,大数据与产业的融合随处可见,生产热火朝天,一片繁忙……
今年以来,经开区紧盯以打造大数据骨干企业为导向的经济转型发展先行区的定位,围绕省、市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要求,以实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双千工程”和“万企融合”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把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升级版的战略性选择,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小孟工业园区新貌。
通过“改”“引”“融”,企业改出了新面貌,招商引进了新动力,产业融出了新活力。“千企改造”不断结出硕果,“改”的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增强了发展动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融”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宽,企业迸发出新活力;产业大招商深入开展,“引”的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经开区实施“千企改造”项目33个,总投资48.05亿元(含2017年续建项目14个,总投资17.28亿元);大数据与工业融合项目15个,超过1000万元投资额以上的企业有9个,总投资额18.5076亿元;新引进到位资金163.0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4.9%,新签约项目54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实体企业占比100%。
项目带动 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
在贵州玉蝶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自动化设备正在生产电缆。贵州玉蝶电气工业生产基地是“千企改造”项目,总投资约9亿元,于2017年3月启动建设。
“公司以前的生产基地在经开区金竹镇,老基地厂房破旧、设备陈旧,而市场需求在增加,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千企改造’工程的实施有力助推了我们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我们引进新工艺、新设备,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了强大支撑。”玉蝶控股集团副总裁陈鸿介绍,新基地拥有西南地区第一家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核物理研究院合作的绿色环保辐照生产线。“在新基地,我们将全面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这些设备,生产速度加快了,我也不用重复做流水线的工作了。”今年46岁的罗天伟是一名束丝技工,19岁便进入玉蝶电器工作,“以前人工束丝一天只能做七八百斤,现在束丝机一天可以束20吨左右。”看着迅速转动的自动束丝机,他表示,自己现在只需检查机器运转状况便可。
玉蝶电器新基地内,自动束丝机正加速运转。
陈鸿介绍,玉蝶电器的基地项目达产后,电线电缆的年产能将从75万公里增至150万公里,年产值将从目前的27亿元左右增至60亿元左右。
作为“千企改造”工程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玉蝶电气未来将扩大经营范围,在军用电缆及国防光缆、信息产业、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领域探索,扩大产能。
与玉蝶电器一样,一批企业在经开区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借助“千企改造”工程的实施,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启了“蝶变”之旅。
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经开区先后制定了《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工作方案》《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十三五”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
方向明确后,经开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从方案编制、项目实施、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从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率、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智能化水平。
同时,借助“千企改造”“一企一策”的实施,经开区狠抓项目建设,推进一批质量好、见效快、产出高、竞争力强的项目实施。今年以来,经开区实施“千企改造”项目33个,总投资48.05亿元(含2017年续建项目14个,总投资17.28亿元)。同时,将贵州玉蝶、永红航空等企业分别列入“千企改造”工程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重点企业提质增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经开区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千企改造项目建设和转型升级。目前,经开区组织申报市级“一企一策”资金1337万元,其中实际兑现资金953万元,安排财政资金1907万元支持辖内企业“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奖励,其中实际兑现资金1547万元。另一方面,经开区从财税政策上为企业减轻负担,截至目前,经开区原国税部门累计为企业减免增值税37.46亿元,减免所得税8.7亿元;原地税部门累计为辖内企业减免增值税1.5亿元,减免所得税3.8亿元。
通过努力,经开区的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全省领跑。其中,航天电器、贵阳海信、同济堂3家企业共4个项目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新模式应用项目,分别占全省的57%和全市的67%;航天电器“电连接器柔性智能制造车间试点示范”列入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项目;航天风华、航天控制、詹阳重工等10家企业获批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
下一步,经开区将围绕企业“一企一策”转型升级方案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情况,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纳入“千企改造”项目库,进一步做好“一企一策”的政策宣传和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编制的指导服务,确保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力争今后每年新增一至两个国家级或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为加快建成全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区提供支撑。
数据引领 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来到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接触件车间,麻花针、柔性针等接触件的生产全部换成了机器操作。同时,在车间入口左边,一块约3米长的大屏幕上的数据实时变动着,计划产量、当前产量、完成率等数据一目了然。
“这个车间以前有60多人,通过实施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后,工人现在只需做一些辅助性的动作,并且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麻花针车间主任王胜祥告诉记者,今年7月,车间以前由人工操作的部分全部换成了机器。
麻花针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进行操作。
麻花针合件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后,实现了零件加工、过程检测、产品试验、数据采集、质量管控等方面的全过程管控,员工人数由60人下降为28人,下降53.3%;人均月产量从3.3万件提升至10.7万件,效率提升近240%;月产能由200万件提升至300万件,产品整体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以上。
这两年,借助贵州大数据发展的机遇,航天电器加快大数据与制造的融合。借助大数据,航天电器打通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降低生产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
在航天电器,大数据与工业的融合体现在各个车间。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航天电器的中德智能制造样板车间。据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总师、智能制造工程部部长李焕军介绍,该车间由航天电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航天云网三方合作打造,下个月将迎来验收。
航天电器柔性针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查看机器。 通讯员 夏丹摄
智能制造样板间主要生产J599圆形连接器,项目建成后,该车间的年产能将达到50万件,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1%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6%,能源利用率提高21%,自动化率提升至60%以上。同时,产品生产过程数据将实现自动采集,管理过程全部通过系统实现。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航天电器的订单逐年增加,2017年完成营业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15.68%,今年预计达30亿元。
事实上,航天电器的发展是经开区促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推进“万企融合”大行动的开局之年,经开区以此为契机,在“融”上下功夫,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面突出的标杆企业。
今年上半年,詹阳重工、航天十院测试技术研究所两家企业获批两化融合专项,并入选省经信委“万企融合”、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奇瑞万达、航天电科、西南工具等11家企业获批贵州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分别占全省的19.6%和全市的28.2%。
今年前三季度,经开区大数据与工业融合项目15个,超过1000万元投资额以上的企业有9个,总投资额18.5076亿元。
除了借力大数据做强“工字号”经济,经开区还重点推进大数据在数据安全、数字物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在大数据安全方面,全力推进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和靶场建设。目前,示范区的数安大道、数安公园(一期)、竞演展示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数博会期间,“贵阳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成功揭牌,并成立了贵阳大数据及网络安全应用示范中心、贵阳大数据及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两中心”,国家灾备工程技术实验室西南科研创新中心和贵州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应用示范基地入驻经开区。截至目前,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引进和洽谈大数据企业60家。
在数字物流方面,以货车帮、贵阳传化“双核驱动”,打造龙头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以货车帮和传化为龙头的数字物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9亿元,同比增长1418%。
在医疗健康方面,前不久,贵州里定医疗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生儿疾病筛查职能工作平台”(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成功入选工信部《2018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
大数据的价值,关键在“融”,重点在“用”。目前,经开区进入贵州省“万企融合”项目调度平台的项目共49个(完成目标任务50个的98%)。该区将继续在大数据的‘融’上做文章,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大数据打造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优化服务
引来“候鸟”群栖
今年1至9月,经开区新签约项目54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实体企业占比100%;新引进到位资金163.0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4.9%。
围绕省、市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目标要求,上半年,经开区建立大招商工作机制,成立工管委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推动,全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经开区大招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业、大数据安全、数字物流、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10个专业招商小组,开展精准小分队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经开区工管委主要领导先后赴合肥、西安、上海、珠海、济南等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瞄准优强企业,相继与复星集团、融创集团、珠海欧比特等500强或优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为加快园区新旧动能转换,经开区紧抓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抓项目的谋划和引进,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招商引资,支持辖区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战略合作者等方式,积极谋划项目,盘活和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形成新的增长点。
为确保项目高效落地,经开区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上,不断从实践中找问题、找难点、找突破,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候鸟”栖息提供了良好环境。
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做好“加减法”,减少审批环节,积极探索政务“套餐式”服务,今年初实现工商、国税、地税合署办公,变群众办事“多头跑部门”为“一窗通办”;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经开区多次组织企业和银行进行融资洽谈对接,积极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融资授信及贷款。
促进企业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不断巩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提升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品牌价值。今年,经开区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5个贵州省名牌产品。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贵州省名牌产品53个,贵阳市名牌产品33个。
完善园区环境。加快完善园区路网建设,确保花冠路、中桐路一期、浦江路延伸段等8条道路顺利建成通车,打通园区交通微循环,实现与花溪大道、贵惠大道、花冠路的互联互通。开展园区主要干道沿线综合治理,强化智慧园区建设,精细化管理提升园区环境。同时,加快生活配套项目建设,补足小孟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短板,完善园区城镇化配套。
……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一批项目迅速“落地扎根”。今年前三个季度,经开区新开工项目54个,新签约项目开工率100%;新增投产项目59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37.2%。
记者 黄菊/文 实习记者 岑继维/制图
图片除署名外由经开区提供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