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成想,百年之后,这个奖项依旧是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含金量的科学奖项,没有之一。
不必说,咱们中国人对这个奖项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杨振宁李政道到莫言屠呦呦,诺贝尔奖见证了中国从积弱走向富强的科学道路,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最宏伟的科学图腾。
有榜样在前,获奖的这股劲儿自然就发酵了起来。有那么一阵儿,全国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子女长大了有机会去获得诺贝尔奖,就像和考取清华北大一样这么简单。
然后味儿就开始不对了。。。
商人和利益集团牢牢抓住了人们对于诺奖的向往与崇拜,利用诺奖获得者的名人效应,斥巨资请来诺奖得主为自己的商业活动站台,诺奖的获得者成群结队的跑来中国参加活动的情况越来越多。
当然,国内的赞助商邀请诺奖获得者来华参加活动的价码也尤为丰厚,还分了几档不同的价格,任君挑选。
或许还会在微博上放出消息,只要是有时间,就能直接卖给你,比如像是 2011 年的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 · 萨金特。
2016 年的经济学奖得主奥利佛 · 哈特。
还有直接打包卖的,其中不乏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甚至还有些搞量子力学实践应用领域的专家,企业管理结合量子,听起来就非常跃迁。
只要你愿意,法国前总统都可以直接请过来,牌面拉满。
这像极了之前微商组队找奥巴马轮流拍照的操作,不管你是谁,只要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就能和这位美利坚的前总统来上一张合影。
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在国内一家名为“ 全球中小企业峰会 ” 的穿针引线下,不光是奥巴马,只要是你叫得上来名字的前总统或总理,花个六七千块钱就能拍张照片。
蓝星前任领导人任君挑选。
花个六七万块钱,甚至可以亲赴美国,以“ 访学团 ” 的身份参观白宫、国会大厦,直接与前总统小布什面对面交流。
秀是真的秀,由此也可见,这里面的商业运作早已炉火纯青。
扯远了。。。
诺奖得主中有位叫爱德华 · 莫索尔的,也开辟了这条财路。托尼仔细扒了扒他的事儿,还挺有意思的。
挪威神经科学家爱德华 · 莫索尔( Edvard Moser )在 2014 年因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拿了奖之后,莫索尔就开始来中国参加各种活动了,不管是大学演讲还是商业峰会都安排的满满当当,从他今年的行程就能看得出来。
2 月 26 日,会见浙江嘉兴市领导。
4 月 7 日,参加河南郑州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技创新中心的揭幕仪式。
5 月 5 日,访问山东大学。
6 月 15 日,在陕西中医药大学作学术报告。
9 月 10 日,参加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
9 月 13 日,参加欧美同学会第六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郑州峰会。
9 月 16 日,接受某母婴类社区综合平台的采访。
9 月 18 日,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看得出,整个九月他几乎都在中国。见领导、开峰会、对话企业家、接受采访,和我们印象中天天待在实验室搞科研的科学家形象确实不太一样。
即使如此,他还有空余的时间挂在微博上售卖。
除此之外,莫索尔还十分的接地气,接地气到什么程度呢?下驾屈尊去中学里聘任导师也没啥问题。
还有件有意思的事,莫索尔是与妻子梅 · 布莱特 · 莫索尔( May-Britt Moser )一起获的奖,是诺奖历史上获奖的第五对伉俪夫妻。
不过在 16 年有媒体爆出消息说他们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但仍然希望在一起做研究,从恋人退回到友人的位置。
转眼在今年的 10 月的国内媒体报道中,他们又以夫妻的身份接受了采访。。。
这波操作让托尼不免有些迷惑,或许是他们复婚了,但看照片中梅 · 布莱特的表情,若有所思的样子感觉和托尼一样迷惑。
但要真是这样,其中的缘由多多少少也可以猜到。
有差友就会问了,诺贝尔获奖者不是还有奖金吗?为什么需要这么频繁的参加商业活动?
其实随着西方经济持续的不景气,这些年诺奖的奖金逐年缩水,比如 15 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只获得了 400 万瑞典克朗等值 300 万人民币的奖金,屠呦呦女士自己都打趣地说:“ 这还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尽管每个国家的院校都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和报酬提供给科研人员,但参加如此轻松的活动就能来钱,谁都愿意。
这样看来,诺奖得主出来“ 走穴 ” 这件事儿也确实有理有据。人家靠自己的本事获得诺奖,依靠名气来赚钱,并没什么错。恰饭总要让人恰嘛,就像差友们体谅差评恰饭一样。
可是在恰饭之前,本能的闻闻这碗饭馊不馊,适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下吃,告诉大家是谁请我吃的,就是一种义务了。
因为你不说明白,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会觉得“ 这种级别的嘉宾,怎么可能用钱请的过来?一定是他们心怀天下,关注全世界人民的科技发展,百忙之中抽空过来的。”
当然事实是残酷的,谁也没那么高尚,人非圣贤,此又非不义之财,君子何不赚乎?
从另一面来说,国内真的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如此频繁的去请人家来吗?
诺奖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某项在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奖励为某项开创性技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而到了国人们眼中,这件事儿扭曲成了“ 能拿到诺奖就能攀上人生巅峰,赢得生前身后名 ”,大家都要以此为榜样。
就很怪。。。
想必一个拿了诺奖的科学家事先绝没有本事未卜先知自己能拿奖,唯有心无旁骛的去专心学术,才有机会去拓宽一点点人类的认知边界,名利,无疑是潘多拉的盒子。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