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原标题: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原创: 差评君

甚至,你的隐私和在职场上的负面信息,可能早就不经审核地,被人列入传播更广泛的黑名单里了。

匿名信息的生意

前几天,就有个叫“ HR( 人力资源 ) 职场信用查询 ”的网站吸引了差评君的注意。。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表面上,这是个让所有人都能以“ 匿名 ”的方式检举职场上员工不当行为的平台。

它的主页看起来就像一个搜索引擎。中间的白色搜索框有灰字提示“ 输入身份证号或手机号后4位 ”,搜索框下方,显示着“ 今日新增黑名单:186人 ”、“ 今日成功为 HR 匹配到:20669人 ”的动态数据——有种“ 炫耀 ”自身实力和权威的意味。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页面最上方一行标着:“ 致力于让职场环境更和谐,更健康 ”。

往下滑,平台放了几个隐藏了名字、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的检举内容示例:

“ 此人工作偷奸耍滑,而且有前科案底 ” “ 恶意敲诈公司赔偿,严重不守信用 ” “ 自己离职不交接,打电话拒接,微信不回 ” “ 严重违纪违法,公司开车违章不处理,上班混日子 ” “ 此人英勇善战,无法无天,偷拐蒙骗,无恶不作,天理不容 ”。。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看到这儿,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跟差评君一样,觉得有点儿怪怪的。。

先不论“ 偷奸耍滑 ”、“ 严重不守信用 ”、“ 混日子 ”、“ 无恶不作 ”等模糊不清的描述——这些泛道德化的指控没有详尽、确切的事实依据,仅公开“ 有前科案底 ”这一公民核心隐私一点,就好像构成了歧视,而且说严重点,还侵犯了这个人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差评君不觉得有啥正当性。

看懂了这种“ 业余 ”的做法,也让差评君非常怀疑平台上检举信息的水准和真实程度。

为查验用户上传内容的门槛和平台的审核水平,我选择了“ 我要上传 ”,先通过手机号验证码注册,再“ 上传黑名单 ”。

注册过程挺简单的,并不用实名认证,或是提供公司职务,也就是自己是 HR 的证明。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而要完成一次黑名单上传,就必须填写员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所在地区等非常敏感的信息了。

不过事件描述、在职时间等更切题的文本框却未作什么要求,emm。。差评君对这一点是比较意外的。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有人试着乱编了些内容提交,后台先是显示内容“ 待审核 ”,不过两天后就显示“ 审核通过 ”了,更骚的是,这条内容还出现在了首页示例版块。

差评君自个儿也试了一下,凭空编了一条内容,说公司有人欺负火锅,也经过了两天的审核,也通过了。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这个平台的产品经理,想必是个挺有正义感的人。

咱们再研究一下怎么看人家的黑名单记录。

如果想查其他人上传的记录,得先向平台支付 9.9 元,微信或者支付宝都有码可以扫,收款方显示是太原迅易科技有限公司。

钱付了不一定有想要的结果,支付页面提醒过:“ 本站内容由HR自主提交,不保证一定有查询结果 ”。

想不到这个平台在信息审核上没啥作为,它收钱收得挺积极。

一开始,我想先碰碰运气,就随机输了一个 4 位数手机尾号,结果显示为“ 未查到此人不良记录 ”。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后来想起主页滚动着一些“ 查询动态 ”,我于是改变了策略,决定查询其中一个——“ Derek 查询了武**(***8216)”,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还是“ 未查到此人不良记录 ”。。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这是咋回事儿?那个叫“ Derek ”的,不是查到了武**的黑名单吗?难道说那些动态也是平台虚构出来糊弄人的?

为证实这种猜测,差评君又花了 19.8 元,查了在主页出现的另外两条不同的动态记录,果然查询结果均为空。。这不巧了嘛?

到最后,差评君可算查到首页示例版块展示的一条黑名的具体内容了,包括员工的姓、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所在地区、在职时间。

未知的上传者描述说:“ 该职员与公司原另一同事郑 x 为盗取公司机密而入贵州 xxx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泄露公司机密转投同行业另一公司,其行径实属恶劣。”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一旁的上传者信息显示:“ 免费会员 ”“ 共上传 2 个黑名单,已成功帮助了 7 个 HR ”。

但差评君发现,每刷新页面一次,平台就增加了一次计数,这意味着,所谓的“ 已成功帮助了 xx 个 HR ”,也是忽悠人的。。

回想开头提到的,那些可能为制造平台有多活跃,刻意公开的滚动着的数据,里头有多少水分,差友心里应该都有数了。

法律灰色地带

尽管这个平台声称以“ 打造诚信招聘圈 ”、“ 优化职场新环境 ”、“ 获取最优人力资源 ”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匿名检举内容很可能催生一个灰色地带:假的检举、指控会构成诽谤;真实的信息以这样的方式做“ 交易 ”,又可能涉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而平台连针对上述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保护的隐私政策也没有,本身就足够引发质疑了。

这几个问题都是硬伤。

总结一下平台的套路吧:通过低门槛收集真假难辨的检举信息,加上杜撰交易、“ 利用 ”无效浏览数,表现出一片虚假繁荣,虚构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然后藉此谋利。

无形中,网站访问者会产生焦虑,冲动消费个九块九查查自己有啥负面记录。

平台也说了,若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可以在内容详情页申诉。

但是,这种先斩后奏、不谈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的做法本身就存在争议。

且那些怀疑平台采纳了许多错误信息的人,想要保全自己的知情权、异议权,第一步也要先扫一发九块九。这啥道理啊?绑票啊?

差评君又搜了搜,还发现了一个声称“ 以社交为基础的职场大数据征信 ”的 App“ 职声 ”,它有一个叫“ 差评 ”的版块。

上面有欠钱不还、简历不实、面试过程不耐烦等各种内容,其中有当事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社交媒体等信息被直接公开。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而且,“ 个人差评内容 ”和“ 个人差评次数 ”全被纳入到该 App 的“ 职声档案 ”,包装成了征信产品售卖。

每有一条检举内容审核通过,这个App会奖励上传者 5 块钱,不过这个 App 的审核机制也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你可能想不到,一条匿名发布的内容“ 随便说,测试 ”,也被认证为“ 职声征信审核通过:奖励5元 ”。。跟我俩闹玩儿呢?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在过去,HR 或老板会采取面对面跟员工或应聘者交流的古老方式,评估对方的状况。

现在,这事儿也被怂恿转移到线上进行了,负面信息、信用评分及背后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误导辅助 HR 或老板的决定。

差评君觉得,要是新东家用这些来判断一个人、剥夺一个人的职业机遇,而不是根据法律或参考有第三方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报告,挺可怕的。

这么做,还可能在职场引发寒蝉效应,因忌惮上黑名单,没有人敢讲逆耳的话,公司和员工的权力关系就会失衡。

前面举出来的职场信用评价,其实就是很模糊的,影响范围很主观。

被粗暴地定义为失信、被贴上无法摆脱的“ 恶人 ”标签的人,要付出的代价也很难估量。

不知道差友们能不能想象到那种“ 一处 ‘ 失信 ’,处处受限 ”的恐怖场景?

变形的“ 征信 ”

在差评君看来,这个标注了“ 职场征信黑名单查询_求职者黑名单_HR 资源管理 ”的平台,虽说为自己套上“ 征信 ”这个挺好看的幌子,但其实,它更容易沦为一个容许以污名化的方法,娱乐或威胁、报复他人的工具。

传统的征信,主要是为了使银行等能利用数据做出更好的信用和商业决策,涉及银行信贷信息和社保、公积金、环保、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

这几年的“ 互联网征信 ”,更多是接入个人消费行为、履约记录、人脉关系、社交等数据,被一而再地鼓吹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听起来更“ 接地气 ”了,但新兴征信机构因为同样关乎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也必须严守相关法规。

比方说,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个人信息;在收集个人的不良信息时,履行事先告知义务;保护个人身份和信用信息不被滥用、泄露,等等。

所以,这也是差评君为什么说“ HR(人力资源)职场信用查询 ”和“ 职声 ”干的事儿跟征信无关的原因,它们压根儿就走偏了。

前些年,国内某市的职场据传就有一份黑名单在HR之间流转,和这种没什么两样,很容易就变成了一大群人对一小部分人施以“ 私刑 ”——就想让眼中钉在职场寸步难行。

差评君还想起了两件事儿。有人会问了,“ HR(人力资源)职场信用查询 ”的结果给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做了部分匿名化,是不是就不能准确识别出这个人的身份了?

能。麻省理工大学一位叫 Sweeney 的教授,上世纪90年代就曾通过部分脱敏后的数据如性别、出生日期和邮编等,同某份公开的名单比对,找到了某个州政府雇员的个人医疗记录。

另一件事儿是发生在去年。一位荷兰外科医生 Willem Lynden 把 Google 给告了,说它侵犯了他个人数据的“ 被遗忘权 ( Right to be forgotten )”。

咋回事儿呢?多年以前,这位医生曾因医疗疏忽受到纪律处分,后来他偶然在使用 Google 搜索自己的名字时,看到首个结果是一个黑名单网站链接,其中就记录了他那个案例,内容跟事实有不少出入。

Willem Lynden 上诉要求 Google 删除相关链接,他认为,“ 明明有一个专业医学纪律小组存在,而 Google 却一直扮演着‘ 法官 ’角色。”

最终,法院也裁定 Willem Lynden 拥有这个权利,认为“ 搜索引擎存在倾向,使得公众对黑名单信息兴趣度远超过实际医疗信息价值 ”

顺便提一嘴,这篇文章推出来前,差评君专门在百度搜索了“ 职场信用 ”和“ 职场征信 ”,首位结果都显示为这个“ HR(人力资源)职场信用查询 ”的网站链接。

花9.9就能查到的职场黑料,可能全是编的

Emm。。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 上网真危险。。。 ”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