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光明网:滴滴顺风车“男女平等” 该反思的不只是企业

光明网:滴滴顺风车“男女平等” 该反思的不只是企业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这在舆论场上招致了诸多不满,不少人指这条规定“歧视女性”。随后,滴滴顺风车调整规则:所有用户晚8点后不能乘车。也就是说在服务时间上“男女平等”,不过,这是拉向下限的平等,导向一个双输的局面:女性的使用时间没有延长,男性用户原本的服务时间也被缩短。

平心而论,在今天几乎由女性消费者主导的互联网经济、女性话语占据相当分量的互联网舆论中,很难想象一家企业有歧视女性的动机。这种“歧视性”政策,其初衷也不难理解: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滴滴没有万全的规避之策,只能彻底中断服务,说白了就是因噎废食。现在因为承载了一些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交织的舆论抨击,只能再“废”一次,男性用户的服务时长一并缩短。

反过来想,滴滴顺风车的再上线,吸引巨大关注也引发巨大争议,不少女性纷纷发出了“凭什么限制我使用”的不平之声。这种关注度以及被限制使用的“剥夺感”,变相说明了共享类型的出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刚需。而这种刚需背后,就是常规的公共出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出行需求的现实。

且不说二三线城市,即便在一线城市,远距离交通尤其是夜间出行,都相当成问题。公共交通的覆盖及时长相对有限,出租车一言难尽的乘坐体验,层层加码的网约车限制,不就是在给顺风车这类相对低价且对利益格局冲击较小的出行方式制造巨大风口么?对于顺风车的期待与不满,所投射出来的,就是公众对于共享出行的期待,不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甚至是一个带有义务色彩的“公共服务”,进行极为苛刻的安全乃至道德审视:除了安全外,也不能对消费者进行选择,必须保证充足的服务时长。

这也是为什么顺风车下线还能上线,上线还能话题不断的原因所在。在公共服务相对匮乏的领域,企业的进场反而嵌入了社会治理链条,必然要承载商业逻辑之外的社会评价。加之企业在话语权上的相对弱势,又容易沦为舆论集矢的目标。就像早有数据显示,出租车的安全系数远不如网约车,但鲜有对出租车行业整体合理性的质疑。反倒是共享出行,被各地五花八门的政策所反复“剪裁”,在舆论场上已成筛子状。

看着企业起起落落,不少人或许是一种“吃瓜”的超然心态。然而眼下的现实就是,这些企业提供的,或许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又无从补偿的服务。在无利可图的情形下,企业退出乃至倒下都是常态。只是出行难题,是人们能够回避的么?是社会治理应该回避的么?

从一场舆论风波中吸取教训的,大概不只是企业本身。一家企业的政策变化,就可以引发天量讨论,可见出行难题带给公众的困扰之深,公众的期待之大。这个现状,真正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是不能袖手旁观的。如果企业退出了这一领域,巨大的出行诉求,会得到有效的回应吗?这一问题,是舆论应当追问,公共服务应当深思的。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