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日本时报发表了一篇《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像样的半导体?》的文章,提到中国大陆目前是世界最大芯片市场,但国内使用的半导体只有16%是国产,大陆每年在芯片进口上要花20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石油进口。
文章还提到中国大陆在发展芯片的路上有以下障碍:
时间障碍:中国大陆在70年代才开放商业,而现代芯片是1958年左右发明的,存在20年的发展时间差;
资金障碍:几十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大陆致富的途径,而半导体需要动辄几十亿的前期投入,而且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见效,鲜有中国企业有这等财力或经验能进行这种理性投资;
技术障碍:日韩可以从美国购买技术或者与之结成伙伴关系,但中国大陆没法那样做,收购美国半导体公司常被否决,日韩等也对中国大陆的收购采取类似严厉的审核。
从以上陈述,我们大概能知道为什么国家在芯片上这么焦虑。
芯片对于国家是头等大事,但对于一个普通人却远在天边,很多人不知道芯片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这里挖数试着通俗讲一下。
中国芯片的由来
说到芯片,这也跟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关,1883年,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的灯丝材料而犯愁,他无意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在真空电灯炮内部碳丝附近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灯泡的碳丝蒸发。
实验失败了,但却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竟能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而产生微弱的电流,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命名“爱迪生效应”。
后来爱迪生的助手,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弗莱明利用“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又称真空二极管。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