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专栏 | 如何鉴别币圈的骗子?
发布日期: 2019-09-16 09:16
一、从热点说起
俗话说,王不见王。
但是在币圈,最近两位王见面了。一位是江湖人称“韭菜之王“的李笑来,一位是江湖人称“炒作之王“的孙宇晨。
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李笑来突然发了一条微博,指责孙宇晨是小偷,他说:所有的小偷都是故意的,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刻意的坏蛋。孙宇晨是这样的小偷,从小就偷,惯犯。
而孙宇晨在当天就进行了回复,还是用他一贯的调侃加炒作的手法,写了一个段子,改编了一首歌,表达自己认真做事的态度。为了区块链的我,一天都没再歇过。我不需要自由,只想背着全球化的梦,一步步向前走。
币圈,这样的撕逼新闻好像特别多,今天你指责我而诈骗,明天我指责你圈钱,而且还有来有回,像拍连续剧一样,最终越撕越乱,越撕越迷糊。撕到最后,很多普通人根本无法区分谁是骗子,谁是受害人,只能无奈的说一句:“贵圈真乱”。
比如说著名的李老师,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他到底是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是一个无情的骗子与收割机。我觉得很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一下如何鉴别币圈的骗子。
二、从常识的角度
在币圈混,最需要的不是多么高深的投资知识,也不是多么专业的区块链知识,而是常识。
有很多项目,明明就是凭空造的一个概念,非要说自己是来拯救世界的,非要说自己拥有突破天际的创新技术;有很多项目明明就是赌博项目,非说自己是大数据预测;有很多项目明明是传统互联网项目的翻版,跟区块链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他们在白皮书居然也能够处处谈共识,处处讲治理。
还有些项目在还没有上线的时候,就承诺几个月之内上交易所,几个月之内必翻倍;有些项目还保证未来有百倍千倍的涨幅。凡是有这种承诺的,全是骗子!二级市场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可控的市场,能够对外声称自己打败了不确定性,掌控了本来不可掌控的东西,除了诈骗,我想不出第二种可能。
如果说鉴别这样的项目还勉强需要一点点技术含量的话,那么鉴别有些资金盘、模式币的项目,根本连智商都不用。
不管具体什么性质的业务,只要涉及到拉下线、拉人头,只要涉及入会费以及一级一级的提成这种形式,就是再明显不过的资金盘,这一点从几百年前的庞氏骗局就有了,今天各种媒体上也多有曝光,其实很好鉴别,也只是需要一点点常识而已。
三、从承诺角度
如果说通过常识,就能筛选出很大一批诈骗项目和诈骗犯的话,那么有一些项目可能段位高一点,骗术可能水平高一点,伪装的好一点。他们的项目不再那么空泛,好像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提到的很多技术名词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这时候普通人好像就没办法做准确的区分了,那这时候怎么办呢?如何分辨对方是不是骗子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从承诺的角度来看了!看看他曾经做出的承诺,最后是否都有兑现。
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白皮书了。一般在白皮书上都会对项目做未来一年、两年的规划,可能会将项目的发展分为好几个时间节点,每个节点承诺做到什么事,比如说什么时候浏览器上线,什么时候主网上线,什么时候钱包、矿池上线等等。
那么你就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对比,看看项目方在白皮书当中做出的承诺,是不是每一项都有完成,是不是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如果承诺3月份主网上线,结果过了一年还没上线,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解释说我们又增加了很多功能,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更加可操作的办法,我们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但不管他说什么,请你不要相信,不管他找什么借口,请都默认他为骗子。
白皮书作为对外的公开承诺,作为融资的根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东西。如果连白皮书上的承诺都没法做完,那么整个项目根本就不可信。
即使能做到白皮书的规划,这也只是基本操作,除此之外还要看他平时在媒体上、社群里、论坛中这些非正式场合的承诺,是否都有兑现?因为有些项目虽然完成了白皮书上的任务,但是那是因为他白皮书上的规划比较简单,而且像主网、矿池这些东西都可以找外包团队来解决。
有些人可能把白皮书上的规划随随便便糊弄两下或者找外包团队做完,然后就开始自己的嘴炮之旅,这样的人在币圈也不在少数。在各个社群里面大放厥词,说我们接下来会怎么样怎么样?“会有谁谁谁之类的重量级嘉宾加入”,“我们会有业务会有一个爆炸性的增长”,“拿住,看我表演”,“年底800,别墅靠海”之类的话。
虽然这样的话,可能只是项目创始人在聊的高兴时的随口一说,但是作为项目的创始人,是否喜欢说大话,是否说到的都会做到,应该是一个习惯和价值观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我是这么看的:创始人随口一说的话,如果不涉及利益,随便你怎么开玩笑都可以;如果涉及到利益,就连开的玩笑都应该默认当真。
对于那些习惯于在非正式场合说大话,但却一件都没做到的人,请你尽可能的离这样的人远一些,尤其是千万不要被骗了还傻乎乎的为他找借口,认为他这不是正式承诺,无关紧要之类的。如果你这么想,那么最后受伤时很可能是你自己活该。一个把自己的承诺看得重的人,应该是想方设法去完成承诺,而不是想方设法做解释。
三、从道德层面
从常识和承诺两个方面基本上就可以鉴别大部分骗子了,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段位的人士你无法分清楚他到底是不是骗子。就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两位主人公,都属于这种层次的人物,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还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骗子。
他们游走的诈骗的边缘,好像经常在做事,白皮书上介绍的内容也好像都完成的差不多了,剩下没有完成的好像也一直在进行当中,他们对外的承诺好像也兑现了几个,剩下几个没兑现的倒也无伤大雅,那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分辨呢?我觉得这时我们可以从道德角度来分辨,也就是遇到事就这么想:如果一个正常人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处理,而他又怎么处理的?
以融资为例,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如果你借别人1000块钱,那么一个正常人心里应该时时想着这个事,总想着尽快还完,如果定期没还上,心里应该会很难过和愧疚才对。如果别人委托你投资,那么由于你的操作投资亏损了,那么你的内心应该是非常自责和惭愧才对,应该会感觉自己辜负了别人的信任。
尤其是当你手上拿着别人过亿的资金的时候,你更是应该常怀着敬畏之心,因为这些钱的背后都是一份份的信任,是一个个家庭的心血和希望。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今天发一个项目融一笔钱,明天又发一个项目融一笔钱,大后天又发一个项目再融一笔资,而且这三块业务还完全不搭界,且不说你做这些项目合不合法、合不合规,至少从道德层面,你就缺乏对信托责任的敬畏之心,缺少对投资人的感恩和回馈之心。
对我而言,如果有谁同时融了三笔资,同时做三块不同的业务,不管他是不是骗子,在我心中他都会被默认为骗子。
四、从法律角度
法律,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角度,也是最终的裁决手段,一个人是不是骗子,法律最终说了算,一锤定音!
从法律角度看有两层意思:第1个是指法律有明文规定的还仍然违反。比如说,在目前的区块链行业,国家有明文规定所有项目不得借虚拟货币进行融资,所有虚拟货币的融资都是非法集资,不得在国内开交易所,不得提供行情等服务,如果某个团队仍然疯狂融资,仍然大张旗鼓的在国内开展这些业务,你就要小心了。
再比如,之前国家出台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到,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类别、服务形式、应用领域、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这个政策是对行业普遍适用的,如果一个团队真的是打算用心经营做节点的话,那么他一定会用正规的手段,该备案的就备案,该调整的就调整,这样既能够把相关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广。
但是有些项目团队从来就不把法律当回事,只要能获利,一切都不是问题。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不管他是不是骗子,请你远离!他连法律都可以不放在眼里,又怎么会把你的利益放在眼里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比如像公信宝这样的项目,有很多的业务游走在灰色的边缘。这些业务是不是合理,取决于国家怎么界定,取决于法律怎么界定,如果你无法判断,那就交给法律来判断,法律的判定直接决定了这个创始人是一个踏实的创业者还是一个诈骗与犯罪分子。
五、结语
不管从什么角度,反正不要从善良的角度。我有时候觉得,在利益面前,我们的善良等同于无知。
要尽可能的小心,尽可能的谨慎,哪怕会错失很多机会,只要有一丝丝怀疑,那就先假设对方是骗子。
因为所有的骗子都会精心伪装,当就连你开始都觉得对方可能是骗子的时候,其实一般都是事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