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阿里巴巴第三次上市之路。
2007年,阿里巴巴B2B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因业务不断扩大,需要退市后将整个集团业务打包上市。但因港交所不支持阿里巴巴提出的“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港交所和阿里巴巴失之交臂。2014年,阿里巴巴登美股,募资总额高达218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史上募资规模最大的IPO。
错失阿里巴巴让港交所十分痛心,从香港财政司司长到港交所总裁再到香港的投资人,无一不在反复表达着错失阿里巴巴的遗憾。
为了不错失更多的新经济公司,港交所在总裁李小加的带领下开启了改革。针对是否可实施“同股不同权”争论,香港金融圈中持续了三四年。去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香港正式向采取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敞开大门。
今年1月,香港特首郑月娥在一个活动上,就向阿里巴巴发出邀约,马云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香港市场。”
而关于回归港交所的问题,当然要在马云卸任之前给出最终的铺垫。
香港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是富裕的、先进的,建国以来,香港的房地产业、金融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运而生。
香港依然富裕,但却逐渐失去活力。从数据上来看,从1997年到2012年,香港的GDP增速仅为2.0%,排在亚洲四小龙末尾(韩国4.77%、新加坡4.29%、台湾2.7%)。
香港逐渐失去的活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它和21世纪最大的经济变量“科技” 和“互联网”没有太多的关联。香港需要新的生命力,这激发了香港对科技公司,以及港交所对于科技股的异常渴求。
李小加表示,实施“同股不同权”是港交所自1993年以来的最大变革,是港交所历史上的里程碑。
这一举措顿时激发了港交所的活力,内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热情空前高涨。2018年7月12日,港交所出现了8家公司同时上市敲4面锣的盛况,外界戏称港交所的锣已经不够用了。
目前香港资本市场目前已经有了腾讯、小米、美团点评等知名科技互联网公司,如果阿里巴巴能够顺利归回,将能够再次增强香港资本市场实力,提高香港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
对比港交所的热情,阿里回归的意愿并没有那么迫切,但从长远来看,回香港上市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也有多方面好处。
香港的投资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更加熟知,他们大概率本身就是淘宝的用户,生活中也用支付宝结账。而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亚马逊和信用卡才是首选,这种天然的熟知会增强资本市场对阿里的信心和好感。
另外从数据上来看,美国资本市场对于阿里巴巴也不像港交所对腾讯那样看好。参考彭博的数据,阿里巴巴的预期市盈率下降为23倍,远低于腾讯在香港31倍的市盈率。再加上近几年港交所对科技股的强烈需求和对阿里的多次深情呼唤来看,阿里巴巴回归后一定会迎来热烈追捧。
在中美两国较量之际,港交所张开双臂迎接,恰巧为阿里巴巴的提供了港湾。
不论是中兴还是华为,这两家公司近年的遭遇来看,可以说美国早就准备好了“监管”的由头,只要时机合适,就会立即按下启动键。对于这个宣扬公平、标榜公开透明的国家而言,公平、公开只针对本国企业,国外的公司实际上是可以随时不公正对待的对象。
而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异于定时炸弹。美国日前对于华为的封锁间接导致了这家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合作停滞,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其负面影响不亚于三星的手机自燃。
中兴、华为尚未在美股上市,而对于在美股上市中国的科技企业来说,显然会面临更多的监管风险。
在不久前,包括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和民主党参议员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在内的一个两党议员小组提出了一项议案:
要求美国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采取行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遵守日益增多的财务监管规定,比如提供审计服务,否则将面临退市。
从国际大环境上来看,如今中美两国关系非比寻常,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免不了摩擦,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很可能被针对。
回归港交所则是回到了一个安全地带。与此同时,回归也意味着阿里能够离主要服务对象更近,离主要投资者更近。
去年3月,国外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正在研究A股上市方案。或许有朝一日,阿里巴巴会踏上第四次上市之路,而在港股上市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过渡。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