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天猫精灵”还小的蓝牙配上手机APP,听力障碍者就能轻松和人“打电话”;小小的毫米波一扫,智能成像方式就能让人身上隐匿的非金属危险品现“原形”……
6月13日,在2019科技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系列活动中,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丰富场景带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人类正在走向智能时代。
“如今,智能零售、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着人工智能的身影。从场景中寻找创业机会,是智能时代的一大特征。”真诚投资管理合伙人赵兴华说。
对此,年轻的创新创业者、诺百爱(杭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OO黄爽有着亲身的经历。2018年,一条关于听障外卖小哥因无法接听而反复挂断客户电话的新闻,让黄爽团队深有触动。
“我们当时就想帮他们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最终用6个月的时间,研发出了能让听障群体接打电话的‘龙语’辅助通话设备。”黄爽说,听障外卖员拨通电话后,通过打字的方式,就能让电话那头的顾客听到转化而来的语音。语音与文字的自由切换,消弭了横亘在听障外卖员面前的行业困境。
如今,这一设备已逐渐在有听力障碍的外卖员、快递员群体中推广,目前已成功卖出1000台左右。
“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有温度的技术,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的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让所有人都能无障碍地、更便捷地生活。”黄爽说。
“广泛的场景应用需求,加上大量的程序员做后盾,以及海量数据支撑,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创业的强大推动力。”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数字化先进制造中心主任马兆远说。
人工智能是人体的延伸
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杭州汽车南站、G20会场、鸟巢等全国不少安检处,都使用着同一款来自杭州一家科技企业的技术——毫米波MIMO智能人体全息成像感知技术。
“摄像头只能识别人脸等身外情况,X光只能检测金属物质等,手检又需避开隐私部位,它们或多或少都有检测盲区。”杭州芯影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亮说,它们所研发的技术,则是用雷达成像的原理,在不直接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将藏于体表与衣服间的东西可视化呈现。
这项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出织物下的隐匿金属物,还可检测出塑料手枪、陶瓷刀具、炸药等非金属危险品。
“人工智能很好地延伸了人体感官,是服务于人类的一种工具。”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朋松说。
而在赵兴华看来,人工智能更是一种基础设施。“它经历着从0到0.5,再到0.8的效用程度,但尚不可能进入1.0的阶段。”赵兴华说。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在目前的创新创业各环节中,它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人工智能深入学习需要海量数据,但数据的规模和获取成本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业务部总经理刘建军说,同时,如何将人工智能的创新思维与现有逻辑有效结合,更广泛地挖掘用户同样值得考虑。
在马兆远看来,人工智能在高速发展中逐渐趋于理性。“理性地看待高科技的出现,不给行业带来过高压力,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来说,才是最好的氛围。”马兆远说,图灵在描述图灵机时就认为,它可以处理可描述算法问题,但对于涉及人类常识、共识的问题却束手无策,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人工智能发展 有挑战也有无限可能
“目前人工智能可以解决80%的用户的80%的问题,已经是一种不错的状态,未来它还将无限逼近我们的需求。”科大讯飞总裁助理、AI+产业加速中心主任方明说。
赵兴华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对人工智能精度的要求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像语音识别功能,即使准确率没有达到90%,往往也并不影响使用;但在人工驾驶领域,10%的偏差就可能会带来危险。”赵兴华说,这些都需要创业者在过程中把握,在科研与商业中找到理想的平衡点。
同时,马兆远说,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基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应培养大量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未来让更多的人工智能想法变成产品,用于社会。”马兆远说,这也是目前清华大学正在做的事情。
在浙江,无论是“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还是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以及人工智能小镇等,都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沃土上,创造着无限的可能。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