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频道资讯站
我们一直在努力制造惊吓

保险业智慧运营(五):通过赋能为供给侧扩容,从而发展增量


上一篇分享了激活增量的运营方法,这一篇生态化运营,分享如何通过赋能为生态扩容,从而发展增量。

保险业智慧运营(五):通过赋能为供给侧扩容,从而发展增量

线下为什么干不过线上?归其根本是因为线上拥有远超线下的工具。海量的工具通过为供给侧赋能从而降低准入门槛,让原来不存在的供给者进入市场,极大的扩大了容量,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格局。

在旧体制里,改革从来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方面存量难舍,另一方面增量难得,无论是用新技术升级旧业务,还是新技术打造新业务,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既然存量难改,那么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增量改革,当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新的东西自然而然会把旧的东西囊括进去,变革也就顺理成章。

上一篇分享了激活增量的运营方法,这一篇生态化运营,分享如何通过赋能为生态扩容,从而发展增量。

以下是正文:

我国第一位围棋世界冠军马晓春在他的《三十六计与围棋》中分享了一个思维方式叫“清空存量思维”,大致的意思是存量本身是无法被清空的,正如一个人无法清空自己的过去一样,所有过往皆为荣幸。

但是,我们能清除存量思维,也就是思考和决策的时候不受过往影响,因为我们不能被自己此前所做的决策所限制,不能因为过去的构想延续动态变化的未来。例如七八年前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虽然现在依然是产品人,但不能因为有这个定位,我就认为要对这个定位捍卫到底。

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存量思维尤为可怕。虽然整个社会层面都在倡导增量崛起与存量并存,存量可以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升级和转型的冷启动阶段,但存量思维却是转型的最大绊脚石,我们无法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所以发展增量和孵化变量成为必然。

那么,增量究竟在哪?

流量为王是PC时代互联网企业最先进的武器,但时代变迁,流量枯竭,流量之后拿什么来拼?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用户来源:增量在哪?

互联网之前,流量都在中心化的媒体手中,一份报纸可知天下事,但这几年很明显的趋势是几乎所有中心的媒体都在急速衰落,你看纸媒行业,又有几家转型后还具备当年的影响力?

由于互联网技术和八零九零以及零零后的长大,整个社会正在迅速被打散,被分化,也就是快速的从完全中心化的结构,打散成了无数个小微结构,有利益性小团队,有兴趣性小团队,有家庭,有社群等等,最小的小微可能就是一个人。在这样不断被打散,不断分化的社会结构中,怎样找到自己平台的增量运营套路?

一、从公域引流至私域,重视自运营矩阵的建立

从公域引流至私域,主要是指怎么从广义的互联网流量这条奔腾的大江中,做出一条“水渠”并将一部分流量吸引到我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中。这个运营思路的典型玩法有两种:零和游戏、运营矩阵。

(1)零和游戏

战争就是典型的零和游戏,要么你死,要么我亡。从这个角度讲,公域互联网抢夺流量,本身也可以理解为零和游戏,因为用户的时间的固定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我在A家消费的2小时,是不可能再将这2小时花费在B家的。

这种从用户时间的角度,解析未来企业与用户的交互价值,是一种大的趋势,交易可以取消,数据可以造假,唯有时间永恒。

零和游戏没办法,不是生就是死的问题,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求生。实际的运营竞赛中,两种零和游戏,一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你死我活的玩法。最怕的是第二种,本应该是无限的游戏,但是对手用零和游戏的思维打你,你是打还是不打?这种情况下,局面一下就变了,从无限的游戏变成了有限的游戏,一定要有打胜每一场关键战争的决心、信息和物资储备。

(2)运营矩阵

第二个是商业游戏,原则上商业市场是无限的,只要服务好你的客户,不用过于在意竞争对手,因为竞争对手又不给我们一分钱。这时候的运营手段主要以运营矩阵为主,运营矩阵一般划分为两种:公共运营矩阵和自运营矩阵,后者更为重要。

  1. 公共运营矩阵。在公共流量池形成差异化的运营矩阵。例如A家做设交,B家做电商,互不干涉。
  2. 自运营矩阵。在平台公域流量中,通过系列运营手段形成私域流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像淘宝的店铺关注(粉丝),微信小程序的添加(用户),微博上的订阅等等。本质上私域流量还属于某个特定平台这个大池子的公域流量,用户在私域的所有时间、交互行为,构成了丰富的公域环境。这种情况,是平台和生态运营建设最乐意营造的,因为私域的丰富交互可以有效的促进多边协同网络的演化,为平台构建较高的竞争壁垒。

重点介绍下自运营矩阵,在平台型生态中,平台和商家的关系更多的是赋能,帮助平台商家的成功,就是平台本身的成功。

平台要帮助平台上的供给侧商家做好自运营矩阵的建设,主要有三点:

  • 第一点,想办法帮助商家真正从流量运营走向用户运营,这里面包含用户运营的知识辅导、开发用户运营的支持工具、适当的平台政策倾斜、适当的产品架构倾斜等等。
  • 第二点,要帮助商家把运营载体(淘宝上是店铺、详情页和货架模式,微信上是微店,详情页和小程序的内容)模式,真正的升级为一个和外部商业环境互联互通,能让消费者关注,并愿意停留的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内容聚集地,让消费者愿意在私域中花费时间。
  • 第三点,以需求层用户行为踪迹,分享路径等等核心交互为核心,构建商家和用户之间可以“私会”的小空间,很类似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营造一种平台之内,但属于用户钟情的私人空间,很像购物中心一个安静的生活咖啡厅或书店。

回到为生活提案这个时代逻辑上(具体可参考这篇:从运营流量到运营用户,生态运营模式新起点 | 保险业智慧运营(二)),自运营矩阵结合平台大目标,实际上就是“固态液态化”的过程,水的逻辑,滋润万物。

如果平台定位为“为用户的生活提案”,整个平台的核心逻辑就是用户广义生活的提案,平台生态运营本质上应该包含广义生活的所有部分。

但平台生态参与的商家,一方面为大目标服务,提供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商家就像水分子一样,与技术融合、与用户融合、与平台融合,最后与每个用户的生活融合,滋养平台每一个用户。

另一方面,一千个人就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平台的大逻辑如水,但饮水的方式、习惯各有不相同,这些差异化的生活提案,就应该放到私域环境中去运营,去满足。

举例说明,以运营出名的淘宝为例,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这些词就是由淘宝小二创造,2015年前后淘宝上线微淘,作为开始从流量思维逐步转变为用户运营和内容的的开始,过去三年淘宝分别在前台搭建了微淘粉丝、店铺老客等社区化的产品,后台为商家搭建了千牛工作台自运营中心,试图在流量之外,找到新的价值创新引擎。

根据阿里公开的数据,2018年秋季新势力周大促,重视粉丝经营的天猫品牌“毛菇小象”,拥有1795万粉丝,仅仅通过淘宝群进行购买转化,一骑红尘。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当卖家越来越多,从搜索和活动入口进入的流量越来越少时,私域就成为治愈“流量焦虑”的关键。

之所以称之为运营矩阵,是因为除了微淘、直播、群、专属客服、粉丝、老客以外,在私域流量的运营上,淘宝为商家从纵、横两个方向上,分别从规则、产品、商家工具、平台治理四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运营支持,从而降低商家经营成本,改善商家营商环境,降低创新门槛,放大创新效果。

重视私域流量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大生活平台中搭建个性化私人空间,更重要的是让供给侧的商家离不开平台,从而成为平台协同网络演化的动力,本质上是扩容的过程,最后一部分会分享到。

二、从小微的运营开始

所谓的小微,就是一个个人,一个个为了某些特定目的成立的小团体。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要再回顾下工业化时代的运营思想:流量思维。

工业化时代,生产好一款产品后,企业怎么才能将产品传递到一个个用户手中?一般意义上通过两大步:

第一步是要依靠中心化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对全网进行广播,例如央视的广告,最为有名的就是新闻联播前的广告时段。这种中心化的媒介就是一个巨大的枢纽节点。一家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渠道和地推团队,不依靠中心媒介的传播,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本质上是“不存在的”。

为了形成一定的认知度,企业要依靠高度中心化的节点向全网广播,高强度高密集的重复性广播的唯一目的就是“给用户洗脑”,攻占用户的心智,形成品牌压强,从而形成一种共识:品牌。

第二步是,将产品铺到一个个门店、零售店,等待用户上门购买。在营销学中,线下的门店、零售店、品牌专卖店、小商小户各种门面就是一个个渠道。

这两步动作的目的分别是:形成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和对渠道的垄断。如果在上游端,企业再垄断原料。这在工业时代,绝对是一家垄断性帝国型企业,这个时代的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但互联网这一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种场景,互联网的逻辑不是垄断原料,也不是攻占心智和垄断渠道,而是用户运营,从而垄断需求源,直接从需求端进行了升维。这一步要想成功,就必须服务好每一个用户,也就是小微。

因为用户的加总是整个市场,而原料+心智+渠道的垄断仅仅是市场的一部分。所以你看到各种中心化的媒体凋零,各种传统品牌用户认知不断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如此一来,微信存在吞噬一切潜在可能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人人都是渠道时代”一节中,我介绍了复杂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理论上每一个节点的互动在网络中的效用是一致的,因为每一个节点的互动,都有潜在的可能广播到全网。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为什么总会有“难过香菇”、“啥是佩奇”这种黑天鹅级的网络热门事件了。

所以,增量获取的运营中,一定要重视小微,归根结底的原因包括:

(1)重视每一个节点

因为在复杂网络中,从每一个节点出发,都有潜在的可能性迅速的到达全网任意一个节点,美国发明出的六度空间理论,中国的四度空间理论等等,本质上都是对复杂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重要性的简单解释。感兴趣的可以翻阅前文:人人都是渠道时代

(2)重视社交分发

第二个是,你手里缺乏增量,但中国的增量都在微信的手中,接近11亿月活数据,可以说微信拥有了几乎中国除了不上网的老人和婴幼儿以外的所有用户。

所以,从这个角度微信和操作系统并没有质上的差别,所以将你在线化的产品放到windows和iOS、Android系统上,和放在微信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实际情况是,放在微信上的曝光率要远高于其它系统。

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两篇:关于微信系统论:保险公司触网,App还是微信小程序?|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二)

关于社交分发论:从运营流量到运营用户,生态运营新起点 | 保险业智慧运营(二)

(3)为小微赋能

最后一项是平台运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策略,为小微赋能。上文提到的自运营矩阵就是典型的一种,除此之外,为平台小微用户提供丰富、成熟、稳定的基础设施,是所有平台的基本能力。

例如微信平台为营造成熟商业闭环,为小微打造的支付环境(微信支付),为沉淀资源而建设的公众号,为支持公众号变现刺激作者产生内容而建设的打赏和收款码,为刺激微信从工具型平台走向连接一些的商业生态而打造的小程序等等。

不管你是一个自媒体作者,还是一个小微的创业团队,或者是一个手工艺品制作者,还是一个农民,都可以利用微信打造的闭环商业基础服务,极其便捷的展开内容创作、创业、手工艺品销售、农产品销售等等。

从运营的角度看,打造完备的商业环境,提供流量支持,收支进行的费用补贴,稳定的系统化能力,便捷的开店措施等等,都是为小微赋能的一种方式。平台通过各种各样的赋能方式,不断的向平台供给侧投放红利,从而加大小微对平台的依赖程度,从而完成平台共建的大目标。

三、重建社群的运营

著名的经济学家何帆在他的新书《变量》中提到了五个社会变量,分别是中美博弈、新旧融合、自下而上、技术赋能和重建社群。发展增量的另外一个关键认知是要生态建设者到社群中去,或者通过帮助用户重建社群,来寻找潜在的增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整个社会从物质严重过剩进入到了丰裕社会中,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对社会最大的诉求是个人最为基础的底层需求,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是成为时代所谓的精英,每个精英几乎精英的一模一样:毕业于名校、师从名师、学生会主席、竞赛冠军……这种价值观迫使人更重视自我,从而忽视社群,所有这些是这个年代影响每个人幸福感的东西。但是精英的过分一致性,会让人失去个性,让社会失去多姿多彩。

进入丰裕时代后,影响每个人幸福感的东西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成就和财富积累,每个人开始追求更自我化、更个性化的情感和精神依托,但是只有满足了亿万人的个性化才真正能满足一个人的个性化,所以将精神和情感寄托到公共生活和公共服务中的价值追求,再一次重回人类社会。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回到社会合作中去,特别是努力重建社群。这就是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资本”。

社群最大的价值在哪?那就是老用户的口碑。社群运营一定是一把双刃剑,老用户的口碑就是好的一面,因为口碑的前提是产品服务本身具备足够的被传播的价值,也就是产品本身质量要过硬,服务本身体验一定要好。这样老带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可以通过此节约大量的营销费用。

但如果产品和服务质量欠佳,一个小问题就会通过复杂网络传遍所有的节点,不但没有老带新的可能性,反而会摧毁潜在的销售机会。例如,你为了运营社群,做了一个微信群,好说歹说卖了一单,用户收货后立马将差评分享到群众,这样这个群几百个潜在的机会都会瞬间消失。

典型的社群运营包括以下几步:

(1)好产品好服务好提案

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有好的产品、好服务或者好的提案。这是一切商业活动开始的基础。

(2)主动搭建,营造氛围

社群一定是运营人员有意为之的。搭建社群之初,就要抱着“以美好换取美好的”目的,这是你社群的DNA,是你社群的内核,只有依托这个DNA和内核,你才有演化出美好的基础。否则一开始就会跑偏,从而整个生态的运营都会跑偏。

围绕DNA和内核进行运营的过程中,社群一定是活出来的一种生活状态,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一起,活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当逐步摸索出这个逻辑之后,运营团队要主动营造社群的氛围:重构归属感和信任感。

工业时代的发展和早期PC时代互联网的野蛮增长,一方面让线下小区内所有居民都变成了“最邻近”的陌生人,信任严重缺失,城市的生活几乎没有人知道隔壁邻居是谁,干嘛的;另一方面,全网所有信息都处于“等价”状态,大多数人没有辨别意识,这就导致了优质信息丧失了其本身价值,垃圾信息不断加码和在全网广播。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被严重撕裂,怎么重塑归属和信任成为社群必须面临的问题。

营造氛围非常重要,所谓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处的氛围。人的多样性会在不同的氛围中展示出不同的一面,好的氛围中经常会展现出好的一面,坏的氛围中可能就是坏的一面,如何营造好的氛围?实际上淘宝的小二、卖家、迪士尼的各种卡通扮演者(员工)都为我们提供的一份可参考的标准,大致如下:

  1. 规则先行,或者利用技术解决;
  2. 工作人员不允许反驳用户;
  3. 所有的氛围都是场景;
  4. 所有的事情都可讨论;
  5. 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6. ······

所有这一切,都将核心目的指向了一个词:共建。你也可以理解为参与感。因为“群主”(社群建设者和管理者)和“群员”(社群参与者)在社群问题上,都是完全平等的,社群的目的是构建了一个群主与群员之间完全平等的“利益共同体”。

就像一份合同中,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应该是等价的,在社群关系里,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意见和想法都应该受到重视。

(3)明确价值观,建立认同感

社群一定是志同道合者的关系联合体。因此,社群的建设过程,要不断的利用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建立认同。

每一个社群都应该有该社群的“美好梦想”,一旦确定了这个美好梦想,就一定要告诉用户,并不断的广播和重复。你可以将这个梦想理解为标签或者心智认知。例如近两年非常火爆的社群旅游地产阿那亚的美好梦想是“共建海边乌托邦和桃花源”。

当确定了明确的价值观口号以后,第二步就是将这种美好生活价值观在每件事情上执行。说白了就是瞄准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打穿。例如保险行业要主导大健康的生态建设,可以将“健康生活”这样的价值观在所有执行事件上落地。

当社群建设了价值观以后,人有了向善的意愿,也就有了底线,社群雏形初现。

(4)制定规则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这是熵增的过程,无序会导致毁灭,而反抗熵增的唯一方式就是开放和流动性,向系统中注入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是物理能量,可以是制定规则,可以是投放红利等等。

社群也不例外,因此需要简单的规则来调整社群组织。在同一个社群中,所有参与者要按照共同的规则约束交互和生活,同样,这些规则和制度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演化完善。

(5)不断激发用户共建

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激发用户的参与感,从而达到共建的目的。例如规则的制定,如果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底层执行,国民的逆反心理基本上让所有规则很难落地。但一旦相关的规则自下而上,让所有参与者制定,落地执行就会有很大的保障。

一旦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一种共创、共建的关系,就会不断的演化出新型角色,例如产消者、供消者、赋能者等等新生物种,一方面他们是供应商、是投资人,同时他们也是消费者,是最大最忠实的口碑消费者。

要激发用户参与共建,一定要积极的赋予参与感,一般赋予参与感的做法是:

  1. 对的支持。只要价值观符合社群目标,在本质上是对的,人也是对的,展开的活动等其它内容是对的,社群都要不遗余力的在各个层面给与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前面搭建的氛围不断被激活。一个不具备一定活跃度的社群,其实就不具备存在的价值,社群一定是活社群才有意义。
  2. 人即目的。人人都必须是主角,人人都必须是明星,人人都必须是社群的大V,人人都必须是社区的大神,人人都是群主的社群才是真的好社群。

企业经营中的人即目的,原则上我可以根据价值观挑选员工,实际上社群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聚焦的群体也是具备相同价值观的群体,在这样的社群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的,不存在张处长、李部长或马总。

随着时间的延绵,经历的阅丰,思考的深入,人即目的,一定会演绎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我认为全篇最重要的四个字,字字震耳发聩、掷地有声

(6)成为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在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之后最高阶的一种共同体形式。

PS:这个领域的内容体系庞大,简单的一篇文章难以描述清楚,暂且按下不表,可以关注后期的更新。

运营社群的目的是老带新,这个新就是我们的增量(老用户在哪,您可以参照这篇文章:生态化运营的起点,从深度运营存量用户开始 )。

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老用户互动,核心在于经营好老用户,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释放红利刺激老用户带新用户进来,这个刺激的红利可以是市场营销的费用,这笔费用无论如何都要花出去,只要达到最终目的即可。

同时,在老带新的这个过程中,也一定不能因为获取新客户,让任何老用户感情、利益和权益遭遇任何的损失。否则整个社群运营的闭环都会受损,整个社群运营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四、为生态扩容从而产生协同网络

最后一点,还要回归到互联网生态最核心的能力上:协同网络带来的协同效应。

1. 协同效应的价值

需求端的协同网络之所以是生态时代最高的竞争壁垒和最强大的竞争能力,是因为协同网络所产生的结果“协同效应”。生态这张大网,动辄几亿用户和商家协同完成特定目的,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多元化角色之间通过复杂网络高效协同的过程,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如此声势浩大社会化工作,竞争壁垒之高难以想象。

相较于传统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是一个巨大的降维打击。至少有三方面根本性特征体现了协同效应的价值。

(1)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从串联走向并联

工业化时代的供应链和生产流水线,都是线型的,也就是串联的,单向的,一对一的和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海量信息可以实时并发处理,海量人群可以实现大规模互动,这是信息结构和沟通能产生真正变革的价值源泉。

(2)网状且开放的服务体系

工业时代的供应链和服务体系,都是相对封闭的,例如供应链,一定要简化,不断地标准化,才能提高效率。而互联网时代,网络化协同可以做到实时动态的全局性优化,那些在工业时代无法实现的个性化、低成本、高速度的服务响应得以高效实现,这本身就是极大的价值创新。2018年双十一超过10亿包裹的规模,也只有在协同网络中才得以真正高效处理。

(3)从管控走向网络化协同

为了提升效率,工业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就是管理,强调高的管控模式,人在流水线上被当做高效的机器零件对待,一切存在的目的都是效率,但这样的管控模式本身的规模是有上限的,一旦超越某个阈值,效率就会急剧下降。协同网络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这种管理下的规模经济,只要大数据、AI和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理论上就不存在网络的上限。

那么,怎么才能形成协同网络,关键在于生态扩容,然后以协同为核心,不断的演化

2. 生态扩容是形成协同网络的关键

要形成需求供给双方以及其它多元化角色之间的协同网络,早期关键的演化步骤有四:吸引增量、为生态扩容、再激发新的增量、演化出多元角色。

(1)吸引增量

前面从私域流量、小微运营、社群运营三方面都在讨论如何运营增量。但这三种手段的结果是能带来首批增量,如果供给侧不实施有效的扩容,是很难实现下一步增量的自然发生的。当运营出一定增量的时候,供给能力就会成为短板,为供给端扩容势在必行。

(2)为生态扩容

生态扩容,主要是供给侧扩容。供给侧扩容是指生态通过赋能降低门槛,让原来不存在的供给者进入市场,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极大的扩大生态的容量,进而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这几年新型生态的崛起,几乎都是这样的案例,PC时代和移动时代的案例,各举例一二:

淘宝:边缘人群卖边缘商品

早期的淘宝服务的就是边缘人群,那个时候主流的零售都是租赁店铺的形式,只有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下岗工人和极少数的探索者,才会到批发市场批发一些东西,放到网上来卖。

  • 一方面这些人在传统零售业中根本无足轻重,所以是边缘人群;
  • 另一方面,他们在网上销售的物品,一定是线下找不到的,即所谓的边缘商品。而让这些人进入的关键就是低门槛:开店免费、开店简单等等。

Uber、滴滴:边缘人群的边缘服务

Uber、滴滴和快的的起步,同样也是这个逻辑。因为国内市场滴滴和快的和Uber的发展并不一样,我们还是以Uber为例。传统打车市场,一直被出租车垄断,进入门槛极高,长期供不应求,司机拒载现象突出,饱受诟病。

早期愿意加入Uber提供服务的司机都是什么人,肯定是没有足够“能力”进入出租车市场的人员,所以是边缘人员;同时,谁又会愿意和别人拼车去上下班?

这群早期尝鲜的用户也可以理解为边缘用户。而让这些人进入供给的关键,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地图、数据智能技术的成熟,司机下载一个App,进行简单的注册,就可以加入服务;用户通过App,一键操作就可呼叫打车,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侧,门槛极低。

Airbnb:边缘人群的边缘服务

Airbnb和Uber的逻辑几乎一样,极大的对房屋出租市场进行了扩容。任何人只要有空的床位都可以到Airbnb上出租,由于更多床位加入竞争,整个供给端无论是酒店还是民居,住宿价格直线下跌,服务多样性急剧拉高,不断的刺激以前没有外出需求的用户,加入到穷游的行业,更有甚者为了体验某一个民居,而展开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激发新增量加入

实际上,我们看淘宝、Uber和Airbnb这些颇具代表性的企业,他们在验证了模式以后,由于用户的加入,又刺激了新的供给端加入,进而不断的扩大供给能力,丰富多样性和廉价的供给,又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不断往复,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良性的闭环发展环境。

(4)演化出更丰富的角色

同时,当供给侧扩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不断演化出新的角色,例如Airbnb会刺激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而演化出本地化的新型导游角色,还会演化出名宿攻略写手,还有做拍照服务,有为民宿装修的设计和装修服务,有在民宿集中区展开Uber服务的,有在民宿集中区卖特产的等等。巨大的社会协同网络就此诞生。

全文完,希望对你有启发~

相关阅读

保险业智慧运营(三):时代的逻辑和企业智慧运营体系

保险业智慧运营(四):生态化运营起点,从深度运营存量用户开始

 

作者:李有龙,公众号:IAB物智链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中国专业的网站域名及网站空间提供商

买域名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