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该选择什么样的岗位?是每个应届生的苦恼,那么,本文给大家介绍两个思维模型,解答下大家心中的困惑。
最近正处于金三银四的招聘季,各大企业也都纷纷开始了春招,对于校招应届生来说,择业往往会成为困扰应届生的第一道关卡。
“郎怕入错行”这个痛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被放大,我该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岗位?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自己的思维模型,尝试去剖析解答同学们心中的一点点困惑。
一、点-线-面-体 思维模型
这个思维模型大概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
- 体:你选择就业环境下的经济体,比如中国、美国等;
- 面:你选择的经济体下面的某一细分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等;
- 线:你所选择该行业下的某一企业;
- 点:你所选择的岗位。
首先,对于“体”,比如中国经济体、美国经济体、东南亚经济体等等,至于为什么会提到东南亚经济体呢,就拿印度举例,印度对于美国和中国的公司而言,都是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
对于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本土用户不再增长、人口红利趋近消失,而欧洲市场则面临及其严厉的监管,非洲市场尽管规模庞大但极其分散、运营难度极大。因此,拥有高基数、低普及率以及统一市场的印度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新大陆。
但是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对于“体”其实无法去选择的,因为牵受太多的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幸运的是,中国经济体仍旧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市场,这里有全球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最浓厚的创业氛围,突破创新将会是大经济体和小个体的破局点。
对于“面”,也就是你将要选择的行业。“先就业再择业”我觉得是几乎不可能的,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市场环境,大家都知道,政府一直在去产能、去杠杆来管控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批产能过剩的产业和企业会倒下。
那么对企业来说,应对经济波动的方式就是裁撤不赚钱的业务、招聘行业专业度高的员工来节省内耗,对于求职者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薪资比往年有所提高、HC缩减、要求更高。所以,企业也就不会以高薪或者平薪招聘一个完全对行业不了解的人了。
之前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大概发生在2000年左右,小A和他同学小B也在面临择业的困难,最后小B选择了当时最火的纸媒行业,小A选择了当时一片蛮荒的互联网行业,在当时看来,纸媒行业的薪资待遇各方面是强于互联网行业的。
但是短短几年过后,纸媒行业完全被互联网行业颠覆,很多当初从事纸媒行业的工作者被互联网冲击的怀疑人生,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抱变化得到了新的发展,比如:一条的创始人徐沪生,但是他转型互联网的时候是当时上海滩薪水最高的总编辑之一。
其实这个案例想告诉大家的就是,选择行业的时候需要踩准发展可持续、未来前景好的行业,比如: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等等。
对于“线”,其实就是你选择的行业下的某一家企业。如果你选中了互联网行业,那么“线”可能是一家明星互联网公司,也可能是一家处于急速上升的小公司。
大家可以回顾下互联网发展的近三十年,你会发现这个行业有两个特点:快和多变。
PC时代的三大门户可能也不会想到今日的境地,BAT也不会想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催生新的入局者。十几年前,雅虎还是全球互联网的巨头,当时的雅虎也不会想到未来要靠着阿里的股份活下去。所以,互联网行业没有不变的王者,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布局未来的企业才能够可持续的活下去。
那么,对于即将求职的应届生来说,你可以选择去一家明星互联网公司,比如:BAT之类的,你可以得到最全面、最规范的培养,一个好的工作背景经历会让你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锦上添花;你也可以选择一家正处于急速上升的小企业,比如专注于下沉市场的趣头条、拼多多,专注于海外市场的Bigo、share it、shopee等等,你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实战项目快速成长,能够接触到企业高管们的动态、掌握最新的企业布局发展,伴随着企业业务的飞速发展,你同样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比同龄人收获更快的进步。
“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而切入实际了,就是该选择怎样的岗位。在互联网行业中,工种相较于其他行业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技术、产品、运营、市场、HR、财务等等。那么该如何选择岗位,我将在下面引入“内外因”思维模型带大家去思考下。
二、“内外因”思维模型
我把这个思维模型划分成了四个象限,横轴的右边是你“热爱且擅长”的行为,纵轴的上边是“可持续”;“热爱且擅长”为内因,由你的内在性格和过往经历而决定;“可持续”是外因,受到行业波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最近身边有几个从事一两年的产品经理朋友,他们向我吐诉公司加班辛苦、同事之间关系处不好等等一系列消极的事情,然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不适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准备转行去事业单位。其实他们最开始做产品经理都是抱着满腔热血投入到这个岗位的,那么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会让他们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其实底层逻辑就是其内在性格难以驱使他们在这条路上可持续发展。之前我也面试过很多产品新人,最后都会问到你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用三个词评价下自己并说明理由。
很多看过不少面经的同学都会很有套路的阐述着产品经理必备的几个素质:具备同理心、逻辑思维能力强、沟通高手、学习能力强等等。但是我问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想了解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你在这条路上是否可持续?
对每一个求职者的未来负责,其实是很多面试官都会忽略的问题。大家在择业前可以扪心自问下,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你对未来的渴求和规划是什么?然后再对比下“内外因”思维模型,寻找自己的第一象限。
如果你想从事产品经理,可以思考下自身的性格能否驱动你在产品路上持续发展,思考下这个岗位能否满足你对未来的渴求和规划。在我看来,如果你具备以下某几个素质,你就挺适合从事产品经理。
- 深度复盘思考的习惯:其实高级动物相较于低级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高级动物能够深度思考、深度复盘,总结过往经历中的成功抑或失败。之前面试一些产品新人亦或是和同行聊天的时候,我最喜欢听其在过往经历中踩过的坑和复盘思考,因为我觉得你过去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你的复盘总结,而非你完成多少KPI、带来多少数据增长。
- 同理心及沟通能力:其实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点,但是真正做到确实很难的,同理心是指你不仅需要去理解用户,理解同事,还需要去理解行业。既然是团队作战,那么良好的同理心会帮助你在企业内乃至整个行业收获颇多,可能是能力提升,也可能是声誉提升。
- 深度学习的习惯:这里引用到当下热门的技术——深度学习。即通过持续的投入预测未来的某一事件。所以产品经理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业,相反需要每天去关注行业的发展,思考行业的动态及未来发展,持续的积累输出与思考也会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我相信“时势造产品”,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和市场脉搏会成为打造好产品的先决条件。
以上就是自己关于应届生如何择业的一点点思考,希望能够帮到正在求职的同学们!也欢迎大家能和Tony一起交流,多记录、多思考、多总结。
作者:余鹏飞,微信公众号:Tony如是说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