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一位高位截瘫病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一间病房内,通过“意念”控制成功喝了可乐。实际上,这次临床实验是中国首次通过对一位高位截瘫志愿者脑内植入Utah阵列电极,从而意念控制机械手臂的三维运动完成进食、饮水和握手等一系列上肢重要功能运动。这一次研究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研究中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完整视频
曾经在科幻电影中所见的脑机接口技术,《黑客帝国》、《阿凡达》等诸多电影中都是通过连接大脑,实现用意念操控“身体”在另一时空中的“奔跑”。而现在人们离这项技术越来越近,未来会有更多因故造成的瘫痪病人可以再次“奔跑”!
脑机接口技术,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郑筱祥教授、王跃明教授团队在2012年动物实验、2014年人脑初步实验的基础上共同研究的。此次,团队在高位截瘫患者脑内植入Utah阵列电极,然后用算法对电极收集到的脑神经信号进行分析,并输出机械臂可以理解的指令信号,最终实现患者的“意念操控”。
研究回顾:
2012年,团队在猴子脑中植入微电极阵列,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成功提取并破译了猴子大脑关于抓、勾、握、捏四种手势的神经信号,使猴子通过自身“意念”能直接控制外部机械手臂。
2014年,团队又在人脑内植入皮层脑电电极,实现“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高难度的“石头、剪刀、布”手指运动,创造了当时的国内第一。
关于脑机接口技术,就是在大脑和假肢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一条直接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实现虽然存在脊髓及运动神经通路损坏,但大脑皮层功能尚健全的情况下,脑部的信号也能通过计算机解读,直接控制外部设备。
据了解,此次我国该脑机接口项目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三个重要环节:微电极植入、神经信号采集分析和人机训练。
第一步:微电极植入
接受此次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究的志愿者张先生,是一位72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某中学校长。在两年前因一场意外车祸,导致颈髓重度损伤,成了一名高位截瘫患者,四肢无法活动,但大脑功能尚健全、意识清楚。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